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6版:财富·新闻
3  4  
PDF 版
· 工作着,健康着,幸福着
· 四位浙商的“健康财富观”
· 一次“分量”不轻的浙商健康调查
· 像关心资产一样关心健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四位浙商的“健康财富观”
  虽然和同时代的创富人一样,埋头苦干的时代烙印并未在她身上抹去,但从容豁达的健康财富观,让她和她的企业健康地成长——

  NO.1 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财富要管牢,健康也要管牢;身体健康,企业才能健康。

  15岁学医,有着8年行医经历的沈爱琴,比一般企业家更明白企业员工的健康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从办厂开始,每年让企业骨干进行体检,成了沈爱琴“治厂”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怕有病,但有病要早治。”

  连总裁、经理的肥胖程度都要监督的沈爱琴,自己有过一次教训。年轻时,她超负荷承担企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40岁时,过于操劳得了严重的肝病,一面工作一面吃中药的她更深深体会到健康对自身、对企业的重要。“对企业家来说,该赚的钱一定要赚,不能放过机遇,但不该赚的钱不能去强求。”有了深刻的教训后,沈爱琴说自己的财富观更加淡定了。

  现在,这位年近60的女企业家,依旧接待、会议不断,但沈爱琴说,她并不觉得累,除了接班人问题的解决让自己宽了心外,更重要的是她那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以及企业要民主化管理的理念,让她现在也有多余时间喝喝茶、看看书,回家享受和外孙、外孙女一起玩耍的天伦之乐。

  

  在父辈们走南闯北、靠打拼积蓄起企业原始资本的时代,最令人敬佩的是胆识和超乎常人的体魄,而那时“健康”往往被忽略了。时代在发展,如今财富以及财富的获得,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NO.2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显泽:对企业而言,健康意味着信心和力量,财富象征着给予社会的多少,所以健康和财富同样都是一种责任。

  一身书生打扮的苏显泽到哪里都离不开那台笔记本电脑。10年前,当一些企业还在尝试召开电话会议时,苏显泽就利用网络视频方式,指挥着四个基地以及全国各地销售公司的运行,省去了不少奔波和周折。

  虽然有了父辈的积累,现在操持业务轻松许多,但苏显泽说,压力并未因此减轻:竞争更加激烈和多元化后,对企业家的考验也水涨船高。从2004年起,苏泊尔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大事件,上市资本引入,企业规模在逐渐扩大。6000多员工、近20亿的销售规模、海外市场的拓展…这时,显然单纯的“硬搏”已经不是一个人用体力所能够承受的。而健康在此时不再是一个人事情,而是对社会和家人的一种责任。

  “我倒更愿意做一个聪明的懒人。”苏显泽说,把工作交给一个高效的团队比一个人面对大量的琐碎事务,来得更有意义,这也是企业经营理念提升的表现。闲暇之余,喜欢运动的他会花些时间在下棋、游泳和打高尔夫球上。

  

  自信、冒险、创新,作为新生代浙商代表,这些活力因子在他身上清晰可见;崇尚休闲养生观,因为运动是让他的创意产业更有活力的源泉——

  NO.3 杭州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羽:健康重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调节,对企业来说,事业和家庭、生活同等重要。

  再次碰到郭羽时,他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那张澳洲西部大照片已经谢幕,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内蒙古草原坝上的风景照。“我们一家人在坝上的花丛中玩了两天,简直太美了。”回忆起来,他依然满脸的陶醉。

  狂热旅行者、铁杆球迷、美食家……细数着自己的这些“头衔”时,他的沉醉程度并不亚于董事长、客席教授的称号。“工作再忙,也要把自己调节好。”郭羽这么解释,但这并非托辞。以他从事的网络游戏业为例,属于创意产业,非常需要脑力激荡。“旅行后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自诩为旅游线路制定者的他说,他从来不循常规线路,因为那样更冒险,更有挑战性。

  

  跨过了初步发展期后,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进入了健康发展成熟期。与此同时,当初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也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把经营企业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追求,当作一种人生的价值体现来奋斗——

  NO.4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财富是一种责任,企业家的责任就是让企业和员工成为社会的健康细胞。

  因为以前患过贫血症,徐冠巨深深明白血液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财富就是企业的血液,所以做企业一定要时时刻刻留足“头寸”。以此为原则,在做一切的投资决策时,都会度量自己的资金状况,给自己设定投资的底线,以确保企业的健康成长。

  “只靠企业主捣鼓和硬干的时代早就行不通了。”面对着知识更新加快的信息社会,徐冠巨的经验是把学习看作是最好的休息和保养方法。他说,企业的产业架构就像一个立交,这些都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和充足的智慧去应对。本报记者 罗凰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