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民意温度计测村官
· 百姓心里有杆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宁联和村民主管理——
民意温度计测村官
  村官述职村民定酬

  2006年1月22日下午2点,天气异常寒冷,但硖石街道联和村的村民活动中心里却是热火朝天:全村首次村民评议村官报酬的现场会议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50人手里都捏着一张评议表。评议表上有4名村干部的姓名,村民代表可以在4名村干部现场述职述廉演讲后逐项进行评价,最后按照自己意愿无记名给这些村干部“开工资”,村干部的报酬基数为去年上级政府为给定的考核报酬,村民代表如果对村干部满意,他们最高可在去年考核报酬基础上最高多加9%的“工资”,反之,则可以在去年的考核报酬最低减少9%的“工资”。

  村支书范坤华第一个演讲,台下掌声雷动,村主任张建良随后演讲也引来一片喝彩。这让即将上台演讲的村妇女主任周惠芬压力很大:毕竟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演讲,而且前面上台的人都讲得这么好。还没有上台,周惠芬的脑门上就沁出汗珠。为周惠芬鼓劲的小姐妹不停地打气:“惠芬,你去年工作做得不错,大家应该会买账的,你放心上去,不会错的。”

  周惠芬在忐忑不安中迈上了主席台。“各位代表,同志们,下午好,请你们客观公正地评价我过去一年的工作。”这个简单的开场白便让热情的村民代表鼓起掌来。

  村民的鼓励让周惠芬的思路顿时清晰起来,她张口便讲起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事情来,因为这是她在2005年度工作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村民代表贾金龙在周惠芬对应栏上的上浮9%项目上毫不犹豫地划了一个大勾勾。贾金龙认可周惠芬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清晰地记得周惠芬为村民范建松排忧解难的事情——

  50多岁的范建松几年前人前很少有笑脸:他的儿子因脊椎变形导致驼背,在北京协和医院花去了10多万,家里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后,范建松找到了周惠芬,周惠芬详细了解了范建松的实际情况后,帮助范建松报销医疗费3万多元,见范建松家境贫寒,周惠芬又通过民政慈善渠道为范建松募集资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范建松家的窘境。范建松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逢人就夸:“村干部的工作真扎实,我要感谢他们,我会永远支持他们。”

  掌声一阵接着一阵,村民的认可给了周惠芬信心,她索性丢掉事先准备好的演讲材料,讲起了自己工作中的实际例子:帮张家小两口调和关系,说服李家小两口搞好计划生育的问题……。

  一个个就发生在村里的活生生例子让村民备感亲切,40分钟的演讲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的周惠芬心情不错,一向节俭的她到村头的小饭店吃了顿晚饭,还喝了点红酒。

  几天后,评议结果出来了,周惠芬的报酬比去年上浮4%,虽然只比去年多收入几百块,但她异常开心:“这点钱算不了什么,我在乎的是村民对我的信任,村民给我涨工资,就说明我这个村官是称职的,如果我的工资下降了,就说明我不称职,那呆在这个岗位上就难受了。总之,我喜欢这种方式,村民给我定报酬,拿得坦然。”

  村官戴箍村民定心

  长田村村支部书记俞海松是硖石街道几十名村干部中认可度最高的一位:在该村参加民主评议的66人中,59人人赞成其报酬上浮9%,只有1人投票让其工资下降,俞海松报酬比去年多拿8.6%。

  “俞海松获得这样高的信任度可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不信你到他们村里看一看,看村里的变化,听老百姓的评价。”硖石街道的一位干部说。

  初看硖石街道长田村,与中国其他自然村落并无两样,无非就是田园包围民居,鸡鸭成群结队。但细心的人会发觉这里几乎没有散落的垃圾,而每家每户门口却多了一个红色的垃圾桶。

  尽管是春寒料峭,58岁的清道夫王良高脸上还是淌着汗。春节刚过,硖石街道长田村村民垃圾箱里的生活垃圾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几十户垃圾收下来,垃圾车里已经满满当当。1年前,老王和另外两个本村的老村民揽下了收集垃圾的活,目前,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了主动把垃圾放在垃圾桶的习惯,收集的垃圾都拉到海宁市环卫中心集中处理了。

  谈及村里集中处理垃圾的事情,老王的话题很自然地转移到村支书俞海松上:“以前我们村里到处都是白色垃圾,一到下雨天,垃圾到处飘,臭气刺鼻。为此,俞书记召集村民代表探讨解决此事情,最后俞书记当场拍板,聘请本村村民收集垃圾,集中处理村里垃圾。”

  “村里干净了,我们就感觉素质比以前高了,感觉自己跟城里人也差不多了。”75岁的老党员黄美英喜滋滋地说。

  “村里已经好久没有向我们收钱了,村干部的钱都是村干部自己想办法筹集的,他们不但没找我们要钱,而且不断在修路架桥,村干部办的实事多了,我们满意。”村民殳建松说。

  长田村村支部书记俞海松对此颇有感受:“现在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要受村民监督,村干部压力很大,觉得不为村民做点事情,愧对于这份职务,所以我们潜心图发展,我们村因地制宜建造厂房,对外出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村干部的报酬,村里的基础建设资金都来自这里,以后我们还得不断地想办法,为村民谋更多的福利。”

  阳光监督乡村和谐

  海宁农办主任曹汉国对“村民给村官定报酬”评价相当高:“这是在村务公开的一次升华,这让村务公开的内容扩大,它不仅是量上的公开,更是质的公开,它完全切合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

  “硖石街道这一做法让村民能更加有效地监督村官,干群距离更加近了,让村干部的素质也提高了,积极性也有了,是一个不错的路子。我们将进一步摸索、实践、改进,并逐步向其他农村稳步推进,但我们要依照各个村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村民给村官定报酬这条“妙计”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硖石街道党委高云跃书记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做基层工作的确难做,尤其是做一个好村官,他们是面对面与群众打交道,如何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应该由村民说了算,村民给村官定报酬也算是评价机制之一,也是想出这条妙计的出发点。”

  “面对群众的怨言,就像小学生没考好试一样,这是绝大部分基层干部的心声,我就是这样,听到农民的怨言,我就马上就要找问题。”高云跃说。

  “倾听农民的心声,走到农民中去,于是就有了这条算着妙计的诞生,现在群众怨言没了,我也有考好试的感觉了。”高云跃用这句简单的话概括了这一妙计诞生的原因。

  农民是最淳朴的,他们的评价是最公正的,他们的气顺了,事情就好管理了,我认为,做农村工作,公正透明是前提,这个做好了,农村工作管理也就顺畅了。”高云跃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