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别让脑缺血引发死亡
· ■健康短消息
· 赵玉泓:中国民间护肝第一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赵玉泓:中国民间护肝第一人
  本报讯 人们这样称呼赵玉泓“中国民间护肝第一人”,尽管她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但我觉得这个称呼于她非常的适合。

  淡秀纨质的她正在不遗余力的做着一件大善事——关爱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他们的合法权益而奔走。 一个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的工程师怎的会走上这条公益之路?这得从她的丈夫说起。

  求医漫漫路

  1983年,赵玉泓的丈夫因皮肤过敏注射了葡萄糖酸钙而染上乙肝病毒,从此她走上了陪着丈夫求医的漫漫之路。虽然赵玉泓出生于医生世家,爷爷是中医,父亲是军医,她的哥哥、姐姐都是专家级医生。但是连她也被各种变着脸的医学广告忽悠了,他们访遍省内外大小医院,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    

  医生说“ZY”疗法能使大三阳转阴,于是赵玉泓每周一次陪着丈夫去医院,不说长长的排队和等待,身体受的痛苦更多,每次扎七针,灸六个穴位,他们坚持了一年零十个月,她先生的身上共扎了1235针,再加上长年的验血,反复住院时的静脉滴注与肌注,到后来屁股上都出现了青紫色的硬块。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坚持做完最后一次“ZY”治疗,一个星期后,肝功能ALT狂升到500U/L,她的先生再次住进医院,并开始服用拉米呋啶。更可怕的情况发生在拉米呋啶服用两年半后,病毒变异了。也就是说除了原来的那个病毒,体内又出现了一只新的病毒,在两只病毒的攻击下,她先生的病情加重,ALT反复升高,并出现了黄疸,接下来的日子是接二连三的住院,再住院,治疗,再治疗……

  由于长时间的病痛和精神压力,赵玉泓的丈夫开始出现失眠,头痛、心慌,抑郁症缠上了他。而那些对肝脏有毒的抗抑郁的药物,对乙肝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丈夫的身体越治越坏。

  为什么写“中国第一病”

  无助、悲伤、绝望的赵玉泓夜不能寐,在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她开始上网寻找能救丈夫一命的灵丹妙药,来到网上的她突然发现乙肝部落竟是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与她感同身受的乙肝病人比比皆是,看了网友们的求医故事,赵玉泓发现有许多人比自己更苦,更无助。网友们的故事让她不平静了。

  赵玉泓心想:连篇连牍的广告将假话说了一千次后,就成了真话,连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医生世家的人都会受到诱导,其他的人更不必说。这个心地善良又极具才气的女子决心写一本书,要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存和求医状况真实的展现出来,同时也给中国1.2亿乙肝携带者提个醒,赵玉泓要告诉他们不要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丈夫还躺在床上挂着吊滴,赵玉泓陪在病床边,一边不时的要照看病中的丈夫,还要注意着瓶子里的液体有没有滴完。一边开始收集资料,从动笔到全书脱稿,赵玉泓只化了三个月时间。23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国第一病”,很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副其实的公益使者

  “中国第一病”出版后,赵玉泓没有停下为乙肝携带者维权的脚步,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不误入歧途,她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同时也在中国肝胆相照网上,以“蓝色百合”的网名为网友们答疑解惑,进行心里疏导。虽然赵玉泓不是医生,但病友们都相信她,因为她是乙肝携带者的“随军家属”,讲的都是真话。时间一长,网友们都亲切的称她“百合阿姨”。

  2004年,赵玉泓发起了“联合致信温总理”的活动,她和同伴们在20天里就征集了4852名公民的签名,公开信寄出后第四天,人事部和卫生部就公布了著名的“8·10公告”从此公务员体检标准中彻底消除了对乙肝的歧视,乙肝携带者们奔走相告,他们欢呼从此可以走出阴影来到阳光下生活了。

  一向不喜张扬的她开始直面大众媒体,走进央视《实话实说》、《中华医药》、《讲述》等栏目,面对着亿万观众讲述她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揭穿那些铺天盖地的黑心乙肝广告的骗人伎俩。

  采访临近结束,赵玉泓不无感慨的说:总结我们的求医过程,我真的希望医生们在为病人看病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因为医生的话有时胜过良药无数。也不要用看似随便的话掐断病人的希望,因为医生的话,病人是当作圣旨的。        本报通讯员 邵婉靓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