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于洁 本报记者 王磊
“护座使者”(本报对他的尊称,曾作报道)原本不愿意在昨天“护座”,因为3月5日是学雷锋日,他不喜欢“刻意而为”。但最终让他决定“护座”的,也是因为3月5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做事会更有倡导意义和标杆作用。
为此,他特意带上了12岁的女儿。
上午8点30分,父女俩在蒋村公交中心站等K25路公交车。女儿天真无邪,背着粉红色小书包,兴高采烈地嚷着:“爸爸今天带我出去玩!”对爸爸每天发在网上的“护座日记”,女儿并不知情。
眼前这个想着和爸爸去玩的女孩,也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父亲,其实是极有爱心的人——每天忍受着腰椎的不舒服,在摇摇晃晃的车厢中站上三四十分钟。
“你小的时候,有许多人给你让座,现在你长大了,也应该给别人让座。”上车前,爸爸郑重其事地嘱咐着。
在后来持续一个多小时的路途中,记者一直在想,他的女儿不知道这趟车的特殊意义,但相信今后她对这句话的感受会比任何人都深。
一上车,父女俩就“抢”了两个照顾专座。因为是起点站,乘客三三两两。护座使者对记者说:“25路车路线长,又经过西湖边,每天坐车都是挤得不可开交。”
果然,才到第三站,车上的座位就不够了。看到许多老人上车,爸爸示意女儿起来让座,乖巧的女儿把一位老人领到了自己座位上,接着,爸爸的座位也让出去了。
车厢里马上起了连锁反应,不少年轻人都微笑着主动让座。“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不肯让,因为车子太挤,把座位让出去后自己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很好理解。让座,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记者感叹“坚持不易”,护座使者很认真地说,女儿懂事后,他和妻子就给她灌输尊敬老人的思想,现在女儿长大了,给老人让座已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我,当你把让座看成是生活中一种自然的行为,就不再是坚持,而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