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本报《关注中考改革》系列报道(3月1日、2日D 13版)引起不少家长关注。昨天,本报电子邮箱收到一封家长来信,洋洋洒洒一千余字,深切地表达了他对“素质评定”的心情。“怎样确保素质评定的标准统一,评定结果客观、公正,这是学校和老师的重要责任!”
从上周开始,本报就陆续刊登杭城初中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个性化方案,并同时开通热线,请家长、学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少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引人深思。
让学生参与评定细则
前天深夜,一位母亲拨通记者手机,进行了一番倾诉。这位母亲事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她把自己的观点总结得很明确:
第一,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评定内容的制订。她说,既然是考评学生素质,那么就应该让同学们自己来制订评定的细则,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目前有的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对评定不够重视,甚至是以分数来代替评定。据她了解,有些学校(她特别强调是一所知名度颇高的学校)的老师是按照成绩的高低来简单地给学生评价,成绩好的同学就多拿A等,成绩平平的同学就是P等,这显然是违背了有关部门的初衷。
只要成绩好就行?
记者为此再采访了几位家长。一位父亲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在一所升学率很高的民办初中读二年级,目前是进行常规的操行等第评价,但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他就心存疑问。因为女儿回家常抱怨说:“班长评得不公平。”他细细一问才知道,全班同学的评定都是由班长和班主任来完成的,结果与班长关系好的同学就能得到“优惠”,关系一般的就“吃亏”。
这位家长说:“原本我打算要去和班主任好好谈谈,但是女儿不同意,她觉得以后中考还是要靠分数,只要成绩好,学校也不会在素质评定上卡学生的。”他很惊讶于女儿的成熟,但又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就听之任之了。
制订素质培养方案
当然,有些家长对素质评定的态度非常积极,他们的做法也很与众不同。有一位父亲在儿子读初一时,就制订了一个素质培养方案:每晚7:30开始,进行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这个父亲像个“教练”,跟儿子一起跑2000米、练跳远、打羽毛球……通过这个起点,儿子的各方面素质都有进步,肯吃苦、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目前,社会各界都已经达成一个共识:素质教育是人成功的基础。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素质评定是着眼于描绘孩子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都共同期待:素质评定的标准更科学,公平程度更高,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原动力。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