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那些 文字 那些 年华
· 20年晚潮, 全面回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年晚潮, 全面回忆!
  本报讯 不知道“晚潮”可不可以注册成一个品牌?自有钱江晚报的那一天起就有了“晚潮”,至今已有了20年历程。在一个潮起潮落,变化转折处于无穷动的时期,一个延续了20年的品牌仅凭资格与时间也有了足以自豪的资本了,借用余华的话来说,我们国家用40年的时间经历了别国400年才能经历的变化。如此算来“晚潮”应该可以荣耀地跻身于世界最老牌副刊栏目行列了。“青春宝20年如一日关爱健康”,“晚潮”20年如一日关注的是普通人、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

  “晚潮”最初吸引读者的是它平易近人的风格,这在当前可能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森林中的一片叶,但在当时却是独树一帜、风格别具的。因为当时传统的报纸副刊是以“严肃散文”为主,所谓的“严肃散文”简单说来就是设准入门槛,这门槛即使不如范仲淹那样“是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也得像欧阳修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晚潮”打破了这个门槛,让普通人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生活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那些与文学根本不沾边的普通读者不仅喜闻乐见,更萌发出参与到“晚潮“的创作中来(请大家注意的是,当时甚至连小女人散文都还没面市)的欲望。

  门槛一旦撤去,普通人投入到“晚潮”中来的创作热情真正令人耳目一新(当时崇高尚未被消解,痞子还没有问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正有表达不尽的希望)。那时的人对身体不像现在人那样在意,而更在意心灵与意识,心灵的禁锢一旦解除,便有喷涌般的情感凝聚成原生状态的生命力持久的作品。一位女护士登在“晚潮”上的处女作是“红莓花儿开”,写的是她的医院同事的一个感情故事:一位小护士爱上了主治医生,但又羞于表白,便以自学为名向医生借了一本医学书,还书时,她在书中夹了一张亲手抄写的前苏联影片《红莓花儿开》的歌词以此表达爱意。可是阴差阳错的是,那医生没有再去翻一下那本医学书,一直到几十年之后,他们都老了,某一天,医生偶尔翻书才看到这张早已发黄了的歌词,一时百感交集……这篇散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直到前几天,作者(现在当然她的身份与当年已大大不同)激动地打电话来编辑部说居然20年后还有人记得这篇文章。

  “晚潮”所改变的不仅是报纸的副刊版面,某种意义上,它还改变了一些与它有关的人的人生道路,改变了人的命运。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已过学龄期的中年人也纷纷走进学校重新学习(与现在的学历文凭不同的是,当初人们真正是为了学知识,而且学费也便宜得你都不相信)。有篇散文写到一位刚做爸爸的人去夜校上课: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老师已经开始讲课,这位学生迟到了,在大家惊讶的眼光中,在老师不满的口气中,他红着脸匆匆走向自己座位,一不小心,衣服在别人的座位上勾了一下,勾开了扣子,哗地从他衣服里掉出来的东西叫全班同学都看直了眼睛:是小孩子尿布!他把自己孩子的尿布捂在胸前来上夜校了(请80后、90后的读者注意,当时没有纸尿布,只有旧衣裳旧床单撕成的尿布,且普通老百姓根本没空调,如果接连几天雨雪的话,这烘尿布就成了大问题)。文章主人公是普通工人,作者也是普通工人,而现在他已经是报社的资深记者了。

  “晚潮”有个子栏目叫做“广角”,是长篇社会纪实报告文学,以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笔法,记叙了许多社会变化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两个家庭在产院换错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名为《洛河镇兄弟》在埃及电影节获奖。

  在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也即是“晚潮”创办2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向全社会征集“晚潮与我”的回忆,请钱江晚报的老读者们与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中的温馨一刻,请大家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晚潮”的哪一篇文章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什么心境下读到这篇文章的?你登在“晚潮”上的处女作是什么?“晚潮“在与你的人生相伴时有过什么样的影响?

  本报记者 文 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