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之争一波三折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最初是中俄两国商定的“安大线”(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2002年,该管线的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已近尾声,只等两国政府批准即可开工。
2003年,日本突然搅了进来,要求俄罗斯首先将输油管道铺到纳霍德卡,优先向日本出口石油。2004年12月,俄罗斯提出铺设“泰纳线”(从泰舍特到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建议。
表面看,日本政府表示愿向管道提供70亿美元贷款,并承诺未来向俄远东地区投资。但日本许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借口称两国的北方四岛争端还没解决,提议遭到日本公司反对。
2005年4月5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伊万诺夫表示,已基本敲定建设“泰纳线”中国支线。俄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签署命令,决定先将远东石油管道修建至离中国边境70公里左右的斯科沃罗季诺,再考虑修建至太平洋港口佩列沃兹纳亚湾的输油管道。
国家利益决定油管走向
2005年7月8日,在八国集团首脑峰会结束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将优先让中国成为其远东石油管道的接受者。
专家分析,油管走向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不可忽视的是,当初反对把石油管道修建到中国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等国有公司,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2005年1月,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访问北京时,这家完全国有的石油公司与中方签订了出口4800万吨石油的协议,中国向俄方提供了60亿美元的贷款。
不久,该公司向俄政府提出:输送如此大数量的石油,铁路运输成本比管道高许多,因此迫切需要通向中国的石油管线。这符合普京总统的一贯立场。在2004年访华前,普京就强调:“把输油管道修往哪里,是由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石油的背后是大国关系
中俄能源全面合作轮廓在2005年7月初就已确定。7月1日,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石油)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中石化与俄石油签订了建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国家电网公司也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当时就有专家分析,俄罗斯石油通过远东石油管道流向中国是早晚的事。
近几年来,中俄双方石油和天然气的贸易量在逐年加大,俄罗斯一直通过铁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中国去年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1.2亿吨,而未来一个时期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将有增无减。
对此,俄罗斯前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罗高寿表示:“中国是我们的邻居,距离非常近,从经济的角度看,(运输石油到中国)非常有效率。”而近年来,中俄领导人互访频繁,战略合作日趋升温。
专家提醒注意油管纷争峰回路转的背景:2005年6月30日至7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发表了《中俄联合公报》,签订了金融、能源、电力等领域多个双边合作文件,并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显然,对华关系已在俄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位置。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