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传媒能为传播 浙江精神做些什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报传媒沙龙火花四溅:
传媒能为传播 浙江精神做些什么
  传媒要多呼唤浙江精神的软件建设

  严圣民(浙江歌舞剧院声乐团团长):

  

  我是搞音乐的,从专业角度讲,我觉得应该有一首代表浙江的歌。一首歌带火一个地方的例子很多。上世纪80年代,一首《太阳岛上》唱遍全国,一下子就把哈尔滨这个普通小岛的知名度打响了。很多知识青年当初就是冲着《咱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去支援边疆的。浙江美丽的地方很多,完全可以创作一首好歌,把浙江的形象借此传扬出去。

  另外想说一下软件建设的问题。我去过很多国外城市,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的硬件条件一点都不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内容填进去。剧院盖得再富丽堂皇,如果没有经常性的演出,也只是一座空的建筑,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一方面是我们这些业内人士把自己的专业才能发挥好,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多关注呼吁健康的演出市场的形成。

  传媒要多倡导为创作好作品积聚资源

  晓其(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文化上要求真务实,不能说经济上去了,其他方面就一好百好,至少浙江的音乐,我就不认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要和文化大省的地位相匹配,就必须要有代表浙江精神风貌的大型音乐作品。往年各个协会重头的工作任务是搞活动,创作很少,就拿音乐来说,浙江已经有20多年没有出新的原创大型音乐作品了。但今年省文联换届后,明确表示要把抓创作作为各个协会的中心工作,并把这项内容列入考核范围。我们今年要创作两部大作品,一部是大型交响曲《钱塘江组歌》,明天就要开创作研讨会,文联专门为此拨了一笔经费,这样的支持力度是历年来最大了。另外要创作一部交响大合唱,以“大禹治水”为题材。这两部作品准备今年完成初稿。

  传媒要强调以情感感动更多人

  崔巍(杭州歌舞团副团长):

  

  经济工作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但人文精神是无法量化的,只能通过情感来触动自己,感动他人。

  我们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

  还是拿之前我们和钱江晚报合作创作的大型先锋舞蹈《和外乡人一起跳舞》来说,排练这个舞蹈,我们的演员没有一分钱收入。不是说这些青年演员就不需要钱,他们也想改善一下物质条件,但是这个舞蹈让他们感动了,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舞蹈还有这么大的社会作用,它可以给那些外乡人带来心灵的安慰。

  还有一个群众舞蹈演员,我看她穿得很漂亮,像个娇小姐,但是她说她很希望为外来务工人员做一点事。我想,这些细节就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

  传媒要为代表浙江的作品开绿灯

  陈杭明(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

  

  这些年来,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作品很多,但真正反映普通群众工作、生活和建设成果的作品却如日落西山。超女要不要PK,要!但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同样不能丢。这里就有一个导向问题,要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现在很多作品都是闭门造车,根本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

  没有作品就没有演出市场,就不能反映出浙江的精神。但是现在创作者都有个固定思维,总觉得严肃作品没有市场。在这方面,媒体作为宣传平台,应该为反映浙江精神的艺术作品大开绿灯。在这一点上,钱江晚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最后,我想说一句,请浙江的音乐创作者们都拿出点浙江精神来。

  传媒要了解真正来自群众的文化

  张卫东(浙江省群艺馆馆长):

  

  群众文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再说得白一点就是自娱自乐。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从基层发现一些好的节目,好的现象,并将其进行推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从工作的、功利的、政绩的角度出发,把我们想搞的活动强加给老百姓,以为这就是群众需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今年我们举办了第二届乡镇文艺汇演,这个活动本来是想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并从中发现一些优秀的群众文艺节目,结果发现,很多打着乡镇的名号来的演出团体,其实是县里、甚至省里的准专业团体,因为某些乡镇想给自己捞点政绩,就花钱请人代替演节目。虽然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但它会形成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使真正的群众文化活动走了样。

  传媒要多关注民间的艺术之源

  吴露生(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研究员):

  

  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文人是精英,掌握了很多话语权,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很大的另一支力量——来自民间的声音。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国,甚至是全球的一个热点,但每次召开论坛、会议,我们能看到多少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出现在会场上?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让它存活,并有当代个性,不是说光采集一下资料,拍摄一些DV就算完成任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寄生在民间的,要进行活态的保护,就要依靠民间的力量。

  在很多民间艺术里都体现了民间的精神。比如诸暨的西施传说,能够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西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美丽、善良和甘愿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一直在民间被口口相传,并发展成一个内容丰富、门类众多、情节引人入胜的庞大传说群,类似的民间资源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