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新知·校园新闻
3  4  
PDF 版
· 谁制造了青春的烦恼?
· 春天来了 父母怕了
· 报网互动摘录
· 少女意外妊娠 父母总是最后知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同桌是“事故高发地带” 爸妈焦虑成诱发因素
谁制造了青春的烦恼?
  本报讯 “受不了啦,爸爸妈妈最近天天追问我,在学校里有没有喜欢的男生。”“你爸妈真逗,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你算幸运了,我们班有几个女生还莫名其妙陷入‘绯闻’,正担心被班主任找去谈话呢。”……上周六,窗外雨雪纷飞,一群初中生却“猫”在QQ群里发起了牢骚。

  “春天来了,父母怕了”——《家教对对碰》首期焦点上周五一经推出,不但受到家长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中学生纷纷向记者倾吐青春的烦恼。

  “吃醋”风波

  初三年级所要面对的中考压力不言自喻,但杭州某中学的初三学生成成最近却没什么心思应付这事。按其母亲的描述,成成看书常常走神;去家教处才待了半天就开始打瞌睡;哪怕是休息时间,也往往是双眼无神地盯着电视机,一副发呆状;学习成绩不进反退。

  “虽然他没说什么,但看他现在那么爱打扮,穿双新鞋也能对着镜子照半天,我就猜出了八九成。上回想跟他谈谈这事,他竟跑回自己房间大哭了一场,让我手足无措。”母亲摇摇头告诉记者,“今年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亲戚拿他开玩笑,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女朋友。可没想到,这小家伙居然长吁短叹地说:‘哎,问题就是还不止一个’,令人哭笑不得。”

  到底是什么让成成如此反常呢?其实只要在成成的学校稍做打听,便能立刻明白个中因由。“成成?他是我们年级的,挺有名的,人长得帅,功课也不错。据说近来班里有两个女生同时喜欢他,还闹得沸沸扬扬的,连我们当老师的也有所耳闻。”“这事我们都知道。女生甲成绩特别棒,而且还不准女生乙喜欢成成,偏偏女生乙不肯。于是,女生甲就号召全班同学孤立她。”……看来“吃醋”风波已是众人皆知,难怪成成苦恼不堪。

  “这种糗事我怎么敢告诉爸爸妈妈呢?”作为“吃醋”风波的中心人物,成成一脸沮丧地反问记者,语气显得相当无辜,“回想起来我也是被动的,可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同桌的你

  与成成一样被“校园绯闻”所困扰的学生还大有人在。一些中学生悄悄告诉记者,如今往往一句话、一个举动就能让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校园绯闻”中心。

  同桌被称为“事故高发地带”,中学生们常用“日久生情”之类的话来形容长时间坐在一起的男生女生,要是某男向某女借橡皮一块,第二天这块橡皮就成了“定情信物”了。另外,校园里也不乏现代迷信式的“绯闻”,用星座、生辰八字、姓氏笔画等方法的“算命”,例如,一旦得知两人的生日、星座之类,马上捧出占卜书算速配指数。

  而最让女生们头疼的是,有些男生会公开自己“喜欢”某女生,甚至穷追不舍。“说实话,这些被‘追’的女生很可怜的,不得不时时躲着,还要拼命辩白,反复申明自己的立场。”初中生小笛不禁唏嘘不已,“不过‘绯闻’就只是‘绯闻’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为了好玩说说而已的,只要不理这些无聊的人,一两天之后也就没事了。妈妈常对我说,传言有时候可以当作是学生在巨大压力下的一种放松,没必要当回事。好像也蛮有道理的。”

  能避则避

  相对来说,初一的学生看待男生和女生交往更懵懂一些,但懵懂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去年9月,女生小B和男生小C一起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而且进入了同一所中学学习。由于兴趣相同,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可在大多数十来岁的孩子眼里,男生和女生应该是泾渭分明的,班里开始风传小B和小C正在谈恋爱。很快,老师便找他们分别谈了话,两人不得不从此刻意保持距离。

  “其实,我和C真的没有什么,本来嘛,我的性格就像男生,也就和他多聊几句,为什么同学们和老师都反对呢?男女之间正常的交往,不是应该提倡的吗?”小B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小C则有一肚子疑惑:“小B是个很好的女生,我们不过是志同道合而已,难道我和她走得太近了?男女之间究竟应该保持多大的距离呢?我还真不明白。”

  出此下策,班主任向记者解释道:“现在的学生交往并不懂得分寸,只知道我和你有话讲,你就是我朋友。可毕竟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十分敏感的,能避免传出流言,就尽量避免。”“这种事是由不得自己的,虽然很无奈,但男生与女生之间还是少接触好。”小B与小C的爸爸妈妈显然都很支持班主任的做法。

  然而学生们的想法与成人的却大相径庭,小B的几位好朋友告诉记者:“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若我们因‘男女授受不清’等封建思想而压抑自己的这种想法,必然会影响我们正常心理的发展。”学生们普遍认为,男女同学的交往是正常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人际交往,不应回避。 本报通讯员 卉卉 雨扬

  本报记者 沈蒙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