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财富·浙商
3  4  
PDF 版
· 吃苦耐劳:浙商的“注册商标”
· 做一名 温州人的代价
· 一家三口人, 分住三城市
· 百色十盏灯, 七盏是我点的
· 一根蜡烛赚两分, 星星之火也燎原
· 锐气浙商在广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家三口人, 分住三城市
  广西因为特殊的区位优势,边贸生意非常活跃,这也吸引了不少敢于抓商机的浙江商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异地他乡,忍受着抛家别子之苦,开始连喝的水都没有,要一桶一桶到市场上买。如今,大多数人一年能做到几百万元的营业额,但吃过的苦,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在凭祥弄怀地区做边贸生意的2000多家店铺,60%是浙江商人,永康的小家电、温州的电器,义乌的布料、袜子……说起浙商,当地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特别吃苦耐劳。

  53岁的应忠献是永康人,3个孩子都已经有车有房有了自己的事业,本可以早点退休享清福了,可他却大老远跑到中越边境做生意,从2000年至今已经有6年了。

  “刚开始确实很困难,不过现在已经很习惯了。”应忠献要过的第一关是学习越南语,对一个快50岁的人来说,学习一种新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忠献花了半年时间,不但能说,还能用越南字开发票。“竞争所迫,这样便于沟通,还能保护商业机密。”应献忠满脸自豪。

  应先生现在的生活繁忙而简单:早上7点起床,结一下前一天的账;到厂家订货;叫固定的越南客户过来拿货。一年下来,营业额也能做到三五百万元。这边的商铺越来越紧张,现在他正打算把店铺买下来。

  陈林娟是当地电动工具销售行业里很有口碑的女人,她在弄怀已经有了三四个铺面。因为生意火爆,她的公公、舅舅都跑过来帮忙,她索性把孩子也接过来,在当地上幼儿园。

  陈林娟告诉记者,在弄怀做电动工具的,大多是永康人,曾经有一段时期竞争非常激烈。现在留下来的20多个永康商人,都尽量在货物品种、档次上拉开差距,避免“窝里斗”。在边界的浙商乡土观念很重,陈林娟说,当地永康人经常在一起。

  “现在这边的市场总体来说比较饱和,像我这个店,每年营业额大概有1000多万元,但是利润率只有4~5%。如果再有同行进来,可能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在弄怀,还有不少义乌人,孙美英的店铺比较大,里面堆满了袜子。下午5点多过去采访的时候,几个越南人正在她那里拿货。

  孙美英1989年就来到南宁,老公负责从义乌发货,她负责在广西销售。后来发现不少客户都是做边贸生意的,很多利润都被中间商拿去了,不如自己直接到边境去卖,于是孙美英也来到了弄怀。如今,弄怀已经有40多家竞争者,利润越来越低。虽然客户要的量非常大,但为了竞争,孙美英不得不先发货,再收钱,这也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边贸生意真的很不好做。”看着一个女人远离家乡在外奋斗,我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敬佩,但像她这样的女人,在弄怀太多太多。

  虞仙竹也是义乌人,她是1998年才来弄怀的,开头两年因为竞争激烈,基本没赚到钱。后来开始做大红花布生意,据说越南人喜欢拿这种布当地毯、铺床,慢慢地开始有了转机。

  为了降低成本,她丈夫去江苏常熟开了一个布料加工厂往这边供货,一年到头来不了广西几次。她的儿子今年已经21岁,在杭州上大学。这个40多岁的女人一个人住在中越边界一个仓库的二层,辛辛苦苦做着生意。一家三口人,分离在三个地方。虞仙竹告诉记者,她这个小铺子一年能销布料1万多匹。“但布料利润很薄,只能靠走量赚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