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聿敏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工商局了解到,从3月上旬开始,省工商局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拉开了一场“制止欺诈”的行动。重点整治利用互联网或者通过手机发布虚假商品或者服务信息、虚假商品或者服务广告,特别是发布虚假医疗、药品、食品广告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商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特别是销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的行为。
消协部门归纳了几种目前投诉比较集中的欺诈行为,提醒市民小心上当。
交易网站只收钱不发货:去年10月,浙江的赵先生通过一个网站购买手机,但他在汇出2500元货款后一直没有收到手机。他询问后,被要求再补交2000元押金。这时赵先生感觉不对,要求退还货款,但一直被对方拖延,于是向消协投诉。
经过调查后发现,这家网站涉嫌欺诈,在收取消费者货款后不发货。这两家网站在网页上的地址全部是假的,同时也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消协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网站频繁更换网址,使消费者无从辨别真伪。但有几个惯用的手法:如用超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等款汇到后,又千方百计诱使消费者继续汇款,而消费者却迟迟拿不到货。
电话欺诈手段不断推“新品”:告诉你中了特等奖、套取银行卡密码、诱人拨打点歌电话……如今,不法之徒利用电话进行欺诈的手法可以说是不断推陈出新。浙江省消协表示,因电话欺诈而导致的投诉不断,近期的欺诈手段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
消协罗列了一些电话欺诈的手法:有时对方来电,铃声一响就挂,看似普通的手机号竟然是收费号,消费者一旦拨打这个“未接电话”,高额费用随之产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口银行核查账户,套取银行卡密码。此外,还有一些欺诈短信冒充朋友身份点歌,诱骗消费者拨打高价点歌电话,或是以桃色诱惑引人发短信,使消费者无意中订购有偿短信服务,或是冒充电信运营商赠送优惠,要求消费者转发短信,以骗取消费者的短信费。
因此,消协提醒,消费者如果收到办证、中奖等手机短信,绝不可轻信,更不可回复,对其它陌生短信、未接来电也要加以鉴别,必要时可以拨打客服电话询问;订制手机短信服务时,要注意信息服务商是否提供收费标准,没有明示的,消费者可向电信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