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省书协 篆刻创作委员会换届
· 去吴声作品展 看入画唐诗
· 一个人的博物馆 藏身在西施故里
· 杭州女画家 品茶画茶
· 全国中青年木偶演员 角逐“金狮奖”
· 捐过以后,想想这些问题
· 中国邮票都在这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曾宓将66件画作、20件古玩捐赠浙江博物馆
捐过以后,想想这些问题
  近20年来,艺术品市场极度繁荣,知名画家作品动辄一张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在这样的背景下,昨天,浙江省博物馆接受了来自画家本人的最大一笔捐赠——国家一级美术师、71岁的浙江知名画家曾宓,把自己一生各个阶段的66件代表作,连同自己珍藏的20件古玩一起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一捐赠的背后是浙江以至中国美术界的现状,随着采访的深入,对这些现状的思索以及解答,会触及这次捐赠事件的真正意义内涵。

  

  思考一:为什么选择捐给博物馆?

  为什么是浙博?不是美院?不是美协?不是建设中的美术馆?

  曾宓在接受钱江晚报专访时表示,他捐赠这些作品是沿袭了黄宾虹、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捐赠作品以示后人的传统,“画传不过三世的,”曾宓说,“我也不知道我的后代子孙是否会喜欢、会一直保存我的这些画,对画家而言,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啊,捐出去了,有了好的归宿,也就安耽了。”至于为什么是浙博?曾宓的解释是:美术馆还没造好,美协保存条件不够好,美院在观众的受众面上跟浙博不同,因此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浙博。

  思考二:捐给博物馆,作品会睡觉?

  中国艺术史上,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捐给博物馆等国营收藏机构,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某种角度来说,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也是艺术成就和地位的标志。但长久以来,在杭州的艺术圈,还另有一种说法:作品、藏品不能捐给浙博,因为捐了后不仅没有一个专门的陈列室,而且老是在库房睡觉,得不到展示机会。

  对此,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的解释是:博物馆学中有个悖论——从保护藏品的角度说,最好是不展;但如果从艺术普及、教育大众的角度说,又得常常拿出来展。本来,博物馆受展示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以轮展的方式来展示藏品,“连黄宾虹都没有专门的馆,但等到西湖文化广场的分馆开起来后,浙博的展区几乎扩了一倍,应该会有更多更好的展示机会。”而且,以往有些工作中不够细致的地方,如古玩器物捐赠者的铭牌等,博物馆也都作了补充改进。

  思考三:今后国营机构如何收艺术品?

  在昨天的捐赠仪式上,省文化厅代表省政府向曾宓颁发了奖状和30万元的奖金,联想到日前奖给黄宾虹家属的部分奖金,省里划拨钱款供建造中的浙江美术馆收购作品,以及当前艺术品市场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作品频频出现的情况,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便是:今后,国营博物馆、美术馆要怎么收艺术品?

  “接受捐赠,依然是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浙博副馆长赵雁君说,除非像前两年米芾《研山铭》、宋拓《淳化阁帖》这样的顶级品,实在是国家级的珍宝,才会由政府出资收购,而如果一家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要全凭市场收购获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也认为曾宓的捐赠给浙江艺术圈“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至于奖励给曾宓的30万元,也只是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象征性地奖励,跟市场价值不能等同视之。

  本报记者 蒋梦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