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孔庆华 本报记者 王燕平
■摄影 林云龙
天气一点点热起来了,这几天,杭州萧山区闻堰镇的码头越来越热闹,不少渔民每天开着船在钱塘江里捞黄蚬。听当地居民说,每天捞上来的黄蚬至少有五六吨呢。然而,这种过度捕捞已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担忧。
方法“改进”:
渔网装上了铁耙
昨天上午,我们来到闻堰镇的江边码头,记者见到了渔民汪师傅。汪师傅说,他是闻堰镇曹洪村人,兄弟两人长年在江里捕捞为生。听说我们要黄蚬,汪师傅说可以带我们到江里去捕捞,很快的,而且每袋30公斤只要11元钱。
随着“突突突”的马达声,小渔船驶离码头,往江下游驶去。驶到江中央,汪师傅一把把船上的渔网撒了下去。记者注意了一下,与渔网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铁耙,这样渔网很快就沉到了江底;而渔网另一头则拖了一根长长的尼龙绳,系在船尾,尼龙绳足有一根拇指粗。然后,汪师傅就开着渔船往前驶,渔网一直拖在后头。10来分钟后,汪师傅慢慢收拢渔网,又拖着渔网开了几分钟,这样便于冲刷掉渔网内的淤泥。
小渔船停下来后,我们帮汪师傅一起把渔网拖上船。好家伙,足有五六十公斤重呢!拖上来一看,里面几乎清一色的黄蚬,还有一两条小鱼。
捕捞量大:
每天至少五六吨
中午时分,江面上一条条捕捞黄蚬的渔船都回来了。在下游车渡码头,已有五六条小渔船停靠着,差不多每条渔船上装了10多袋黄蚬。
汪师傅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是黄蚬最多的时候,价格也便宜。像他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出门,到下午3点多回来,一般能捕捞五六百公斤以上的黄蚬。据了解,这段时间在这一带捕捞黄蚬的渔船,差不多每天有100多只。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五六吨的黄蚬被捕捞上岸。
这些被捞上来的黄蚬,有的被批发到各个农贸市场,有的被送到水产加工企业加工,据说有相当一部分加工后准备出口。
渔政部门:
过度捕捞不利
捕捞黄蚬过去都是手工操作,捕捞量不大。而从去年8月份开始,渔政部门发现有个别渔民对原来的渔具进行了改装,在渔网上装了铁耙。今年这段时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捕捞方法改变后,黄蚬的捕捞量大增。
杭州市渔政总站站长邓志来介绍,如果黄蚬被过度捕捞,饵料减少,势必威胁到螺丝青等以黄蚬为饵料的鱼类的生存,影响到钱塘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而且拖着渔网捕捞,对船运安全也是个严重隐患。
目前,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捕捞黄蚬,因此,渔政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只能在规范捕捞行为方面下工夫,达到控制捕捞量的目的,现在这种加铁耙的捕捞方式是禁止的。
从前天开始,省、市、县三级渔政部门一起进行了渔政执法大检查,查处违法捕捞黄蚬就是其中的重点。
在前天的执法检查中,渔政部门查获了一艘嘉善来的违法渔船,该船一边用铁耙捕捞,一边还用吸管将黄蚬吸入网内,船上已捕捞了4吨黄蚬。渔政部门当即责令其将黄蚬全部倒回江中,并罚款3000元。
■链接
2005年7月3日中午,萧山区钱塘江排灌总站的钱塘江南岸水域,一男一女被吸入引水河道溺水死亡。事发当时,两人正在离排灌站闸口约300米的水域处捡黄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