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调查
3  4  
PDF 版
· 创新视野下的跨学科团队
· 给节能建筑一张“身份证”
· 从垃圾中提炼黄金
· “肥水”难流外人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肥水”难流外人田
  ■领头人:

  陈英旭:浙江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应用生态学报》和《环境污染与防治》副主编。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水(湖泊)污染控制与治理、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研究。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在资源紧张的个体式耕作时代,人们所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如今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下,“肥水”大量无序排放,构成了对环境自净能力的挑战。如何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是成了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2005年9月,浙江省政府重大委托项目“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在浙江大学正式启动。

  养殖、种植、污染治理集成一体

  对于目前日益众多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禽畜粪便的无污染处理无疑是个伤脑筋的问题。浙江大学环资学院环境保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畜禽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将畜禽粪便进行生态化处理和利用,首创集养殖、种植、污染治理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变粪为宝,从源头上控制了废弃物的排放,使得“肥水”也难流外人田。

  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是余杭区规模最大的养殖型企业,曾经以养猪起家,猪场废弃物的处理成了老大难。2002年,由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主持的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综合处置技术研究及示范”正式立项,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牵头下,2003年,浙江大学环资学院环境保护研究所与该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肥”养蚯蚓 蚯蚓养鳖 鳖养鱼 鱼养螺蛳

  在示范区内,科研人员成功地创建了以猪场废弃物为纽带的“猪、蚓、鳖、草/稻、梨/茶、羊”多元结合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逐步地构建起蚯蚓养殖、生态鳖养殖、湖羊养殖、水稻/牧草/黄花梨/大棚蔬菜种植及周边山地茶叶种植等一体化的具有互补性的农业产业结构。

  春末至秋末,猪粪经固液分离后,猪粪熟化送到大棚养蚯蚓。蚯蚓用作生态鳖基地的饵料,污水经处理后,作为水稻田肥水。秋末至春末,猪粪经固液分离后,堆肥熟化运至茶园、梨园施冬春肥,污水厌氧处理后灌溉草场,种草养羊。在生态鳖基地也形成生态小循环:用蚯蚓和专用鳖饲料喂甲鱼,甲鱼排泄物给水中鳙鱼吃,鳙鱼排泄物给塘底层螺蛳吃,螺蛳作为水中清道夫,净化有机物生成小螺蛳再给甲鱼当饵料,甲鱼池塘底泥又可作为有机肥施种梨树。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运作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产品产值达4250万元。

  用高科技来治“肥”净水

  以陈英旭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还将开展典型流域水污染的控制研究,2005年9月与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的项目合同书,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将把固体废弃物的研究进行到底,围绕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固废、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泥的综合处理开展研究。

  本报通讯员 傅炜琳 本报记者 王慧华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