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人:
王竹: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2000年11月任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曾参与“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绿色住区——枣园示范基地建设”,陕西省政府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规划”,陕西省科协研究项目“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研究”等。
能源紧张在近几年浙江冬夏用电高峰表现得尤其突出。推广节能建筑,填补建筑能耗黑洞已在全社会形成呼声。一项数据显示,如果不注意建筑节能,15年后中国建筑能耗光夏天空调就需要10个三峡电站才能满足。
浙江大学与浙江省科技厅签订了省政府重大委托课题《推动建筑节能及建筑新材料运用》,将编制《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和《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体系》,为节能建筑量身定做设计技术措施和评价方案。子课题《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设计一体化应用图集》日前基本编制完成。两栋分别位于萧山和三里亭小区的节能建筑示范楼拔地而起,成为节能建筑的引领。
很多房子已经“病入膏肓”
空调、油汀、加湿器……生活越想舒适似乎就越依赖这些设备。“其实这样的房子是‘病人’,它的墙面是一张‘死皮’,需要一套辅助设备,才住着舒服。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插着氧气瓶,挂着吊针,一旦拔掉管子它就很脆弱,”王竹教授是课题的负责人,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长三角洲城镇基本住居单元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等的负责人,他说,“节能建筑是让房子‘复活’,用自身的设计来给人舒适感。有空调并不是最舒适,采光好,通风,湿度适中的房间才是最健康,最能给人好状态的环境。”
舒适处方之一:改善墙体材料
要造出冬暖夏凉的房子,王竹教授介绍说最关键的技术是外墙材料的改善,让住宅外墙穿上了一件“棉袄”(外墙保温系统),头上戴了“帽子”(增强屋面保温);还要在窗户上“动刀子”,因为窗户的保温性能比墙壁差,能耗量通常在墙壁的三倍左右,节能技术让外窗采用中空玻璃保温或双层玻璃;此外还要改善房子的自然通风,天热时让热空气及时散逸,天冷时让空气储存热量,如此一来,住宅内冬天会明显感到比普通住宅温暖舒适,夏季需要空调降温的天数相应减少。冬天即使需要开空调取暖,耗电量也会明显低于普通住宅。
舒适处方之二:太阳能热水器 “变身”
太阳能热水器是个百姓欢迎的好产品,但推广起来还有很多问题。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张三明介绍了一个实例:地处萧山区的两栋12层公寓,按照杭州地区目前的日照条件,集热器安装在墙面,下部几层住户的日照不能满足太阳能热水器的要求。每户独立把集热器安装在屋面,因为管道太长,使用时不能即时得到热水。工程设计中,张教授采用屋顶集中式的供热方式,太阳能集热器阵列分单元集中安装在屋顶平台上,储热水箱及辅助加热设备设在屋顶的设备房间内,不影响建筑的美观。整个住宅单元由同一个储热水箱统一供水,并且在热水的供回水管道上采取高效保温措施。这样住户就能24小时享受热水了。
展望:构建节能建筑评价体系
张教授说将一如既往在节能建筑的建筑领域研究下去,一是开发适宜的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措施,二是研究更有指导意义的评价和管理体系。
在王竹教授眼里,建筑节能在浙江才刚刚起步,建筑能耗结构不合理,标准规范、目标细则、评价体系还未形成,“接下来课题组将在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对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和宾馆建筑等空调和采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开展浙江省节能建筑评价体系研究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对策研究。” 本报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王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