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7版:背影
3  4  
PDF 版
· 叶圣陶之子 编辑出版家 叶至善病逝
· 一段“丑闻” 半生赎过
·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著名记者 李庄逝世
·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莫琳·斯特普尔顿去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普罗富莫
一段“丑闻” 半生赎过
  英国陆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准将,二战时英国内阁最年轻的大臣,二战后英国内阁的战争大臣……而让他彻底被历史所铭记的却是一部充满了色情、阴谋和伪善的人生电影《丑闻》。

  1963年,在人生最志得意满的岁月,他和一位年轻妓女联手演绎了战后英国政坛最大的性丑闻,成为整个冷战时期政客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43年后的3月9日,寒冷的夜幕下,英国前战争大臣约翰·普罗富莫91年的人生路在伦敦走到了尽头。

  泳池惊艳

  1961年的一天,在英国克利夫登庄园里进行着一场上流社会习以为常的奢华而放纵的舞会。一名19岁的妓女尽兴地在别墅的水池里戏水,而就在不远处,一对深邃的双眸正痴痴地望向这里。他就是约翰·普罗富莫,当时的英国内阁战争大臣,政坛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

  几秒钟荷尔蒙的“燃烧”,让普罗富莫确信自己真的爱上了这个名叫克里斯蒂娜·基勒的酒吧歌女。在别墅主人、社交名流斯蒂芬·沃德精心组织的舞会里,46岁的内阁大臣和19岁的妓女萍水相逢,开始了一段让人瞠目结舌的婚外恋,也掀开了震撼英国政坛最大丑闻的序幕。

  在冷战的狂热背景下,他们之间的绯闻故事被政客们混入了色情、伪善和阴谋,注定了这颗政界新星迅速地陨落。

  黯然下台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段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不伦之恋还不足以直接促使普罗富莫过早的终结政治生涯。

  朝三暮四的年轻妓女同时拥有着众多的情人,对普罗富莫来说,最致命的一个情敌,就是像蜜蜂一样围绕在克里斯蒂娜·基勒身边的苏联驻英使馆海军武官尤金·伊万诺夫。

  无孔不入的小报记者如获至宝,英国的街头巷尾开始流传起充满了浪漫想像的香艳故事。年轻的妓女是如何将英国内阁大臣的枕边密话悄悄的转达给了另一个令人着迷的苏联人……这些让报界穷尽脑细胞的

  半杜撰新闻,给普罗富莫带来了两年多的严密审查。

  浪漫的西方民众也许可以宽容政坛里传出的桃色艳闻,但在东西方冷战如火如荼的上世纪60年代,绷紧了神经的西方政客们在“古巴导弹危机”的阴影下,闻“苏”色变。

  英国众议院和高等法院的调查持续了长达两年的时间,但都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普罗富莫泄露过任何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

  面对伴随了两年的丑闻炒作,普罗富莫曾经努力抗争。直到1963年3月,他还坚持否认与基勒有染,但仅仅过了三个月,他又不得不承认对议会撒了谎,惟有黯然辞去英国内阁战争大臣的职务。

  余波荡漾

  普罗富莫生前一直拒绝谈论自己的性丑闻,但英国公众对这起丑闻的兴趣一直持续未断。当时的讽刺电视节目TV3和它的明星戴维德·弗罗斯特将这件事拍成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专题节目,让英国民众充分认识到将色情与政治讽刺混杂之后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抵挡的效果。

  直到1989年,还有人以此为蓝本,拍摄了一部著名的纪实电影《丑闻》。

  英国政治评论家安东尼·霍华德曾说,普罗富莫性丑闻给麦克米伦政府造成了“大损害”让“英国歇斯底里”。

  据传,当时一名保守党议员甚至呼吁禁止普罗富莫亲自向英女王辞去枢密院大臣的虚职,理由是“他在王宫出现,本身就是一种玷污”。

  在工党分子一片“辞职”的呐喊声中,保守党内阁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被迫在1963年10月因“健康不佳”而下台。随后的一年里,普罗富莫所在的保守党在选举中败北,保守党的声誉一落千丈。

  而19岁的克里斯蒂娜·基勒裸体跨骑椅子上的那张黑白照片却成为了上世纪60年代最“刺激”最有时代性的画面。

  43年过去了,丑闻女主角克里斯蒂娜·基勒目前仍生活在英国伦敦。作为对过去放荡生活的留念,她曾在自传中详细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自己参加上流社会宴会时的性游戏经历。

  行善重生

  在政治生涯被迫中断后,普罗富莫把余生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我想要认真地在这儿工作。我想忘记过去。”1964年的一天,他曾坚定地这么说。人们也许无法准确估算普罗富莫总共替慈善事业做出了多少贡献,但他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一直以慈善家的身份生活在伦敦。

  得知普罗富莫死讯后,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访问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表达了对普罗富莫的敬意,称赞他的尊严感以及消除贫穷的努力。布莱尔说:“这对他来说肯定非常难,但他做到了。他和他的家人以行动显示了许多尊严和自爱。”普罗富莫和女演员瓦莱丽·霍布森的婚姻没有因为性丑闻触礁。 陈济朋

  (新华社专供本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