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封面人物
3  4  
PDF 版
· “中国功夫”征服奥斯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功夫”征服奥斯卡
  2005到2006年的世界电影真可谓是“李安年”:一部成本只有1400万美元的独立制片作品《断背山》继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后,又摘取金球奖4项大奖,在本年度奥斯卡上,李安第一次捧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与此同时,《断背山》的北美票房目前已直逼1亿美元,李安半开玩笑地说:“这部电影的收入远超过《卧虎藏龙》,足以让我用三辈子。”

  这并不是他电影生涯中仅有的辉煌。从《推手》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世界各大电影节所青睐,他的作品中蕴藉的浓厚的东方情怀,成熟优雅的表情和影像,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了一位生活在传统和现代分界线的东方人独特的情感表述。从1993年的《喜宴》算起,李安已经四度征战奥斯卡。

  初征:太极神功

  李安直到37岁才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推手》,可是这并不妨碍李安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紧接着,李安推出了自己“父亲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两部影片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真是“麒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多年的积淀与磨砺,使得李安最终一鸣惊人。他的成功正如他一直所喜欢的道家文化所提倡的一样,是需要岁月的打磨、思想的斗争才能最终大放异彩,是可谓“厚积薄发”。

  《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这是李安第一次在奥斯卡舞台上的亮相。第一次涉及同性恋题材的李安,并没有显得局促与不安,相反的是,他极其冷静地将这个敏感题材植入到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之中。外国人看的是主人公之间的调和与和解,中国人看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敏感的同志问题的矛盾。难怪这部电影上演后,美国人说是在讲美国的故事,中国人说是在讲中国的故事。我们不能不佩服李安的“太极神功”,在举手投足的短短时间中,举重若轻地将两种文化调和得如此完美。《喜宴》是成功的,然而也许是当年中国功夫还没有现在这样出名,所以使得当年的奥斯卡评委们对“打太极”的李安不太感兴趣,而更喜欢淡淡的西班牙小品。

  《喜宴》的失利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情理之中。李安并没有丝毫的灰心,没多久李安又拿出了自己“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同样的优秀,同样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展示,李安再次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第二次得到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食欲、性欲;维护、崩溃;传统、前卫等等这些,在影片中李安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为一名导演,李安的国学根基是十分厚重的,这也许有赖于他父亲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吧。可是,也许是奥斯卡的评委太关注那诱人的中国菜,或者是看片子越看越想吃东西了,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奥斯卡评委对中国菜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影片本身的兴趣。李安,又一次失意奥斯卡。

  但是,这两部片子的巨大成功,使奥斯卡知道了这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华人导演。正如前面所说的,龙飞九天是趋势,这两次初征奥斯卡仅仅是李安这条中国龙的热身运动罢了,中国有句俗话“好戏还在后面。”

  

  

  

  

  1995年,李安导演又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力作——《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是李安第一次拍摄英文电影,与之合作的是英国才女艾玛·汤普森。艾玛·汤普森在这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大奖。而这部《理智与情感》则是由艾玛·汤普森自编自演的,改编自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中国才子导演加上英国才女编剧,自然使得这部电影不同凡响。

  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现在最当红的好莱坞明星凯特·温斯莱特和休·格兰特的精彩演出。而这两位大明星在出演这部影片的时候,才是刚刚登陆好莱坞的英国年轻演员。

  同样的家庭情节剧类型,所不同的是这个家庭是英国的家庭而不是李安熟悉的中国家庭。对于已经成功拍摄出了多部家庭情节剧的李安导演来说,这部英国家庭情节剧的拍摄并不容易。首先,李安要面对的是中国和英国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其次,作为导演的李安,在拍摄的时候要面对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员、编剧——艾玛·汤普森,这些都是对李安巨大的挑战。

  然而李安到底还是李安,深厚的文化功底使得他很快地融入到电影的英国文化之中,你很难想象出这么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导演能够将英国电影拍得这么具有英伦风情。至于与艾玛·汤普森的合作,李安曾经直言与她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拍摄之中两人经常出现矛盾,当然,这些矛盾仅仅限于对电影艺术的不同理解上。可能是英雄惜英雄吧,虽然有争论,但是两人依旧互相支持着,争论的结果是才子加才女的组合为我们奉献了一部精美的电影。

  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包括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项大奖。但是,李安并没有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也许是奥斯卡更多地去关注艾玛·汤普森了,而忽略了重要人物李安。即便如此,李安这种“吸取英伦文化精髓为己所用的”的“北冥神功”依然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

  三战:凌波微步

  李安曾说过,自己从小就有个武侠梦。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儿时的梦想,李安拍摄了《卧虎藏龙》。《卧虎藏龙》原是一部报纸连载的长篇小说,枝蔓繁多,细节琐屑,良莠不齐,需要花很大力气去修理和整顿。最终,李安决定抓住玉娇龙和俞秀莲两个女人阴阳混杂的灰色地带,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特别的、心理的、文人气的武侠片。他请了几个人来创作剧本,既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

  前期拍摄,李安就足足用了5个月,外景地大部分在新疆。

  2001年,两次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中败北的李安,携《卧虎藏龙》第三次来到奥斯卡。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卧虎藏龙》是带着10项奥斯卡奖的提名来的,无论从气势还是实力上看,李安这次都是志在必得的。

  最后,李安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这个争取了多次的奖杯。第三次,李安终于成功了。那年,奥斯卡同时因为这部电影认识了一个个的中国名字——谭盾、鲍德熹、叶锦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功夫片开始席卷整个好莱坞。

  当我们在为李安他们欢呼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感到遗憾,也不得不叹息。在最佳影片的竞争中,《卧虎藏龙》失利;在最佳导演的竞争中,李安又意外败在索德伯格的手下,奥斯卡的颁奖就像他的影片一样,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果。

  不过,无论如何,《卧虎藏龙》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功夫的绚丽华美,也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尽管,或许影片传达出来的人文主义的思考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而使他们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但李安这招最美功夫——“凌波微步”,已迅速地触动了“老外”们的心底。

  

  

  

  

  2005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李安低调地为观众奉献出了自己的新片——《断背山》。接着,我们听到了李安夺得金狮奖的消息,没过多久,李安又凭着这部小成本影片在各大电影的评奖活动中陆续得奖。2006年一到,《断背山》又成了金球奖的最大赢家,所有华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李安的这部新片上。很快地,《断背山》顺理成章地成了奥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

  2006年3月5日,李安终于第一次捧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凭着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征服了奥斯卡,成就了最大的辉煌。

  在《断背山》的准备阶段,和李安“对峙”了一辈子的父亲去世了。他仿佛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虚空。他忍住悲痛,远赴加拿大牧场,全心投入《断背山》的拍摄,希望能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痛和疲惫。支持他继续献身电影的,是父亲临终的遗言:“你不应该放弃,应该继续拍下去。”这是李安此生惟一听到父亲这样鼓励他。

  也许是因为带着这样的情绪拍摄,《断背山》成了一部解脱般的电影,纯净、虚空,仿佛没有任何招式,却至高无上,征服了每一个人。

  李安的细腻,让他理解美国文化非常到位,甚至比美国人自己的观察还要到位。李安做的西部片,有着西部片的基本要素:苍凉,狂放,悲壮,孤寂,总之承袭了西部片的全部要素;同时,它又有一种深沉的沉寂。对,正是沉寂,评论家提到这部影片时普遍使用的一个词语。观众步出影院时的状态,也许,恰恰与主角的状态吻合——基本不说话,不表达,陷入深深的沉寂。这意味着李安完成了对于典型西部片的某种超越,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诗意。

  李安在宣传《断背山》的时候曾说过:“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有的人一去不复返,有的人会再来。”

  作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奥斯卡,是不是也是李安心中的一座断背山呢?这里,既有过失利的遗憾,又有过得奖的喜悦;既有过壮志未酬的悲情,又有过从头再来的豪气;既有过失之毫厘的自叹,又有过踌躇满志的自信。那么,希望他还会再回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