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看守城门
· 盘点人生
· 十三碗
· 细水长流地过活
· 八字桥
· ■耕斋点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十三碗
  邻家大婶,年过五旬;行走如风,声若洪钟,无论是锄、耙、耕、犁,皆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典型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这许多年在外,很少回家,关于她的许多事情已非常模糊了,唯一件事给我印象最深,那就是她的吃饭。

  乡人吃饭,不像城里人那般三碟五碗的呆在家里各吃各的,而是选一地势开阔、冬暖夏凉的去处(农村多的是这样的场地),谓之曰“饭场”。无论大人小孩,人手一粗瓷老碗,盛了各家不同的饭菜,聚在一起边吃边聊。饭菜的品种大抵是面条、稀粥、萝卜、白菜之类,偶而有了饺子、烧肉,必高举了海碗,面带得色。如若给邻家的孩子夹上少许,必会引来一阵羡慕的嘀咕声。

  大婶与我家同属一个饭场,吃起饭来颇具特色:匆匆端了一碗出来,以嘴啜碗沿(嫌烫),边走边吃,往往是还没走到饭场,碗已空了。只有返回头再端一碗来,于是乎终于端到饭场来的,却往往已是第三或第四碗了。每及此时,便有人高声笑道:“十三碗终于出来了”。

  听得多了,便禁不住问她“十三碗”是怎么一回事,大婶浅笑不答,面上竟有了少见的赫色。我大为惊奇。直到有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乡,填饱肚子还是农人最大的愿望。生产队打下粮食,交了公粮,余下的即使掺了薯叶、野菜等物,也不足大家果腹。这个时候,能够参与上级组织的“管吃饱饭”的义务劳动,就是大家所共同期盼的了。

  某日生产队长通知下午有义务劳动,午餐是管饱的大米饭。报名自然很踊跃,不一会儿名单已记满了两三页草纸。然而饭前队长宣布了一个令大家失望的消息:由于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过多,存粮不够,所以大米饭改为大米粥,管饱!虽有些不满,但早已饥肠辘辘的肚皮还是驱使大家蜂拥冲向粥锅。抢粥大战中,正是佳龄、吃饭速度极快的大婶自然占了上风:据队长最后统计,大婶喝粥累计数量为十三碗,高居榜首。“十三碗”由此得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