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王凤祥被派到莫斯科任使馆三等秘书,为当时驻苏联大使当翻译。此前,他已经在外交部经过了10多年的锻炼。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苏关系,王凤祥用“三个一”来概括,即“一个大使馆、一次航班、一趟列车”。中苏双方无任何往来,见面就是吵架,大使馆只是一个两国还有外交关系的象征;至于飞机和火车,乘客稀稀拉拉,还大多是途经莫斯科去第三国的。
在那样一个紧张对峙的时期,36岁的王凤祥更愿意把人生的第一次驻外当成一种使命。那时驻苏联大使馆工作被视为是一条十分敏感而又极端重要的战线,政策性和纪律性强,要认真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执行任务要慎之又慎,不容半点偏差。王凤祥在大使的言传身教下,“成长很快”。
在莫斯科工作了5年后,1980年,王凤祥回到北京。此后,中苏紧张关系开始有所松动。从1983年开始,两国开始双边磋商,断断续续谈了七年。作为对苏联有着丰富经验的王凤祥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谈判,“但谈判是聋子的对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大的收获是双方终于建立了磋商渠道”。
直至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以他高屋建瓴的战略家智慧提出“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八字方针,从此结束了长达25年的中苏对峙关系。而令王凤祥遗憾的是,因为爱人病重,他未能参与这段历史性的工作。
1991年7月,他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国驻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市)总领事的生活,其间正赶上苏联解体。再后来,在出色完成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驻拉脱维亚第一任大使的使命后,1998年初,他再次回驻莫斯科担任大使馆公使。
是时,俄罗斯处于全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叶利钦四度更迭政府。王凤祥的夫人孙莉后来对媒体回忆那段驻外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道:“(他)非常繁忙,常常要到后半夜才能休息,有时半夜还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