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3版:中国俄罗斯年·高端访谈
3  4  
PDF 版
· 30年外交生涯见证中俄风雨历程
· 随李鹏总理 访苏联散记
· 普京记忆力惊人
· 难以割舍的俄罗斯情结
· 中俄风雨历程见证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难以割舍的俄罗斯情结
  王凤祥现任中俄友协副会长,67岁的他仍然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随身携带一个小单放机,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用它来听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朗诵。这被他视为最大的享受。

  王凤祥1939年生于河北邢台,“很幸运地成长于中苏关系友好时期”。与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陪伴他成长的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娅的道路》等苏联文学作品,少年时候的王凤祥感觉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是个神秘而友好的国度,对那里的人们充满憧憬和尊敬。

  直至上了中学,这种抽象的概念才有了真实的体验。有一天,俄语老师带来一封信。是一位俄罗斯姑娘写来的,要求与一位中国学生通信。老师问,谁愿意与这位姑娘通信?在很多双举起的手中,老师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俄语学得不错的王凤祥。

  这是一个无穷的动力。为了回信,他更加努力地学俄语,以至于从“还不错”提高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他还阅读了大量苏联时期的文学原著,对俄语的语言魅力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因为了解,所以热爱。之后,王凤祥凭着这股热爱,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63年以北外俄语系研究生毕业后,到外交部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外交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王凤祥一直心存忧虑:在中国,哼苏联歌曲、看苏联小说长大的那一代人正慢慢退出社会舞台,如今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群体由于成长于中苏交恶时期,对俄罗斯并不了解,俄罗斯年轻一代对中国也不了解。前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曾对王凤祥说:“中俄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国内情况了解并不够,这令人遗憾。”

  因此,对于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王凤祥认为,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不仅会推动两国各领域切实的合作,更扩大夯实了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它创造了一个让两国人民互相沟通了解和传递友谊的平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他对开幕在即的“俄罗斯年”有着更为热切的期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