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车上市大片紧接着上演,许多新车出现无车无价却“旺销”的喜人景象,但记者认为,这种火爆的表象中存在太多的“虚火”成分。回顾历年来的车市降价潮,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一款新车的“保鲜期”并不长,“保鲜期”一过,不是人等车,而是车等人了。
每当有新车上市,经销商都能拿出一大叠的订车客户,有的甚至把提车时间推迟好几个月,给人以供不应求的感觉,这个时候,消费者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是因为,经销商公布的订车数据仅供参考,消费者不能将此当成该品牌车是否销售火爆的依据,仅仅由于等车队伍排起长队就判定销售火爆是不可取的,一些汽车经销商公布的订车数据中存在“水分”。
“水分”之一,经销商有意作假。在新车上市之前,有些经销商就在订车数据上打起主意,把订车数据当成促销的一种手段。经销商故意夸大订车人数,给消费者带来旺销的错觉。有些经销商还混淆订车的概念,只要是一些表示正在考虑,或者表现出有一点想买的意思的消费者,就会被列入订车名单,其实这些消费者的折返率很低。
“水分”之二,“黄牛”捣糨糊。“黄牛”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哪里在排长队,哪里就会出现“黄牛”的身影,当新车销售市场排起长队的时候,“黄牛”也会不失时机地加入到队伍中。从排队的第一天起,“黄牛”的心里就没有想过要买车,只要提车号一到手,就提高价格后转手他人,从中牟利。“黄牛”越多,经销商公布的订车数据就越“注水”。
“水分”之三,重复订车。眼下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车子越来越多,就算同一档次、同样款式的车子也有许多品牌供消费者挑选。挑花了眼的消费者经常是每到一家经销商就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这样一来,经销商的订车数据大大膨胀,而重复订车的消费者最终却只会选择其中之一。
新车上市的频率加快直接导致新车“保鲜期”的缩短。汽车整体利润在逐年下降,汽车生产厂家为了从新产品上获得更多的附加值,便加足马力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每当一款新车上市,原先的新车已成“旧爱”,降价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记者以为,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在买车尤其是买新上市车型时更应该多想想这句话:与其加价等车,不如等车降价。
本报记者 何昉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