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大可
昨天,家住杭州采荷东区的陈女士收到银行寄来的对账单:“咦?我根本没花这么多钱啊?!”对账单上有6笔令陈女士摸不着头脑的划账记录,最高一笔达到了2500元。
陈女士仔细想了想,“哦,最近在网上买过一次化妆品。”她醒悟过来,自己一定是遭遇了网络骗子。
上周,陈女士在网上发布了求购某化妆品的信息。次日就有人跟帖并留下了QQ号。陈女士联系上了对方。在网上,双方很快达成了交易协议。对方要求付款方式为从某特定银行划账
3月17日中午,在对方的授意下,陈女士点击那个链接到了貌似是某特定银行的页面。
陈女士输入了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将100元货款和20元邮资划了账。
“现在想起来,这个网站有问题,我把账号和密码一输,他们就通过技术手段盗走了。”对账单上的6笔钱几乎都是用于网上交易。
陈女士随后咨询了电脑技术人员,经仔细辨认,链接进入的某银行网页实际是个假网页,不过与真网页极其相似。
本报提醒:网上交易目前已越来越普遍,但还存在一定风险,防范风险还得记牢,尤其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账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