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现代人的个人偏好问题。”
叶航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结婚不就是找个可以将来彼此依靠的伴儿嘛。”在叶航看来,首先要弄清楚婚姻的功能其实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的沉没成本非常大。”叶航说,所谓沉没成本,举例来说,在生产过程中的投资就是一种沉没成本。“一旦投入进去,就不能中途退出。”叶航解释,对婚姻来说,一旦选择好另一半,想再次选择,对自己的生活、经济、心理、社会关系等破坏很大。所以大家对另一半的选择都比较慎重。
在前工业化时期(即网络时代以前),信息的取得相对困难。而婚姻又是十分讲求信息对称的,所以“门当户对”这个惯例产生了。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门当户对”当时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当时来说,门当户对还是有所贡献的。”叶航赞同这种观点。
“过犹不及”四个字或许可以用来解释“白骨精”的选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在当今通信发达的年代,人们互相了解范围广了,速度也更快,完全不存在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么说白了,“白骨精”们择偶难其实关键还是她们自身的主观因素——过度追求起“门当户对”。虽然说家庭本是一个经济的联合体,物欲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本能,但还是有个“量和度”的问题。
“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罪魁祸首。”
冯钢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冯钢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以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具有单一性,互相之间比较容易接触、协调。而改革开放之后,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彼此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不同。“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产生分歧,这也是为什么家庭不稳定,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冯钢认为,未婚这代人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他们对婚姻信念开始动摇,不再相信“白头到老”,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对离婚也很宽容。
“现在离婚就好像搬家一样的简单、随意。”冯钢说。
另一方面,因为价值观的多样化,在现实中寻找伴侣的难度加大。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生活方式相同的人越来越少。“我有很多学生经常向我倾诉,他们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们,也没有什么人适合自己。”冯钢说,这样在加深了解、彼此接触的关键点上,他们往往就停止了脚步。
人们对于金钱力量的认同,也导致彼此信任度的弱化。找另一半的时候,都希望对方有钱,但又担心有了钱之后人会变得难以捉摸。“后果就是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冯钢认为,这些都看在这代人的眼里,慢慢的他们就觉得婚姻不再神圣。而用世俗化的眼光去看婚姻,当然造成了相互之间的算计,算计导致彼此的猜疑,互相的不信任度逐渐加深的时候,人们也就更加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