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笔者昨日跟随省卫生厅组织的采访小组来到开化县黄石村。这里是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典型。走进黄石村,背靠一座大山,村前一条小溪,小溪旁是成片成片的油菜花。走在乡间的路上,果然世外桃源一样的恬静,让人心情舒畅。
在村头,我遇到了陈冬香和她老公陈武松。他们是村里的保洁员。“以前我们村里,烧饭的灶台旁边就是猪圈,生活垃圾和猪粪混在一起都倒在村口的水沟旁,夏天那个臭呦!现在好啦,垃圾集中处理,村子干净了,我还谋了一份好差事!”陈冬香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我和老公两个人一个保洁员,一个分拣员,每天搜集村里12个垃圾箱的垃圾,清扫村道路,每月450元工资,分拣出可回收的废品垃圾变卖收入全归自己。”陈冬香戴着大口罩一边干活,一边和笔者拉起家常。
陈冬香说的“美差”,需要每天早晨7点干起。 “村里100多户人家,每个垃圾箱要打扫干净,大路也要扫好。这一上午就过去了。中午半小时回家吃饭,下午开始分拣。”陈冬香一点没放松手上的活,手脚麻利。
分拣说来也是技术,陈冬香和老公上岗前经过培训,垃圾分为5类:可回收废品的垃圾,可自行变卖;不可利用的无机物和建筑垃圾,填埋;少量难分解的有机物,晾干后焚烧;污染类垃圾,集中堆放封存;可降解有机物垃圾,堆沤成肥。
刚做保洁员的时候,陈冬香和老公也遇到过一些人家把自家的垃圾扫到村道上,丢在那里不管。“几千年的生活习惯要在这么短时间改变,比什么都难啊!”县委副书记萧渭根带着县干部,到处取经,结合开化地广人稀、村庄分散、经济欠发达的特点,摸索出一条“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处理”的新路。
陈冬香也习惯了。“我们家长里短聊天,也会说说,时间一长,大家都把垃圾送到指定地点,于人于己都方便多了。这个差事,我还想一直做下去!”陈冬香笑着说。
开化县垃圾集中处理去年在117个村推广,受到村民的欢迎。县委副书记萧渭根算了一笔账:按照开化县34.17万人、400多个村的实际情况,建填埋厂一次性投入至少4000万,每年维持运转费用2000万。而实行“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模式,一次性投入只需要600万元,每年正常运转只要100万就够了。
本报通讯员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