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新知·发现
3  4  
PDF 版
· 诺贝尔奖评委团访问中国 团长排出中国得奖时间表
· 美科学家主动撤销 顶尖学术刊物论文
· 毒蛙的厄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诺贝尔奖评委团访问中国 团长排出中国得奖时间表
  诺贝尔奖评委访华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佛勒斯特罗姆教授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

  ·不要过分看重诺奖

  ·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步伐看,中国距离诺贝尔奖也许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但是,如果在今后5到10年中出现中国的诺贝尔获奖者,那应不算太出乎意料

  ·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领域应该在医学和生理学学科

  ·中国博士们最有希望    

  ·3月24日以后,诺奖评委访华团在北京访问后,将来杭州进行学术交流

  应中国教育部的邀请,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于3月22日第一次到中国访问。在代表团离开瑞典之前,记者走访了代表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佛勒斯特罗姆教授。据佛勒斯特罗姆教授介绍,此次访华的评委代表团成员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评委斯文·林丁、物理学奖评委伯耶·约翰松、生理及医学奖评委贝蒂尔·弗雷德霍尔姆。三名瑞典科学家都是本专业的顶尖人物。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这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首次组织诺贝尔奖中三项科学奖的评委一起出访中国。

  双方期待巨大

  代表团的正式活动在北京举行,时间安排在3月22日至24日。之后,代表团成员将分别前往大连和杭州开展各自学术活动——举办学术报告,与中国院士、教授代表座谈,参观国家级实验室,与媒体见面等。他们将就诺贝尔奖评奖机制及科技创新等议题与中国教育、科技界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双方的期待都是巨大的,无论这些诺贝尔奖评委们,还是中国的主人们。

  在皇家工学院的院长办公室里,健谈的佛勒斯特罗姆院长笑着说,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对中国十分了解。他特别希望这次瑞典诺贝尔奖评委对中国的访问,能让中国人更准确地了解诺贝尔奖。    

  诺奖没有地域限制

  为什么100多年来,获奖的几乎都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和学者?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就没有一个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诺贝尔在当年的遗嘱中讲过,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作任何考虑。直到今天,在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所有奖项的评委遵循的仍然是当年诺贝尔的白纸黑字。”佛勒斯特罗姆院长这样说。

  中国年轻博士值得期待

  “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步伐看,中国距离诺贝尔奖也许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佛勒斯特罗姆教授期待那些目前在大学中攻读博土的学子们,他们将成为把中国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到世界等级的一代人。“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等是很有吸引力的,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上的投资和努力是惊人的,中国人开始参与国际科学领域的竞争,这是以前没有的。”他鼓励不仅要有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且要有Designed in China(中国设计)。

  不要过分看重诺奖

  院长还谈到了皇家工学院同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在我们这边的研究所里,这个项目有两名学者一天工作10个小时,而在我们的合作伙伴大连的实验室里,有20名学者一天恨不得20个小时在忙碌。中国人的干劲令人敬佩。另一方面,中国人也许不应当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诺贝尔奖上。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有着广阔的范围,而基础科学研究也必须和人们的需求挂钩,在科研和工业发展这一点上找到好的平衡,这是今天的科学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要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

  从20年前开始和中国大学合作,佛勒斯特罗姆院长也曾经在中国的大学带过博士生。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能不能培养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说瑞典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些过于平等的话,中国学校则走向了另—个极端,对教师尊严的过分维护不利于鼓励学生培养批评性思维。我在中国大学做博士生导师一个月后,我的中国领导让我休假,因为他们觉得我和学生过于打成一片,有失导师的尊严。在瑞典,我们把大学生当作成年人看,而在中国,教师同时也是家长,学生也是孩子。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给学生过分的人文关怀在瑞典大学也是看不到的。”

  5~10年可能出现中国获奖者

  如果一定要佛勒斯特罗姆院长对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从时间上做个推测,院长表示:如果在今后5到10年中出现中国的诺贝尔获奖者,应该不是太出乎意料的事情。他猜测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领域应该在医学和生理学学科。“中国的临床科学发展迅速,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发明和发现都是在需求的压力下创造出来的,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就是对科学发明的动力。”    

  院长说:“中国的学生很幸运,生活在目前世界上最有动感的地方,你们有责任为这个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你们的创造力。”

  马世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作者系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记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