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竞技
3  
PDF 版
· 许昱华加冕世界棋后
· 太不容易了
· 国有大将夺棋后 家有小女添光彩
· 我咬着牙等到胜利
· 回来给她好好补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有大将夺棋后 家有小女添光彩
——探访许昱华的成长足迹
  昨晚,在杭州吴山广场附近的一套小居室里,两位老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紧盯着电脑,观看网上直播的国际象棋世锦赛女子决赛的对局。

  赢了,许昱华赢了!两位老人激动地叫出声来,相互击掌为远在俄罗斯叶卡婕林堡的女儿庆祝。才过了一会,女婿刘菁的电话也来了,话筒里也满是兴奋。

  ■父亲捧出千局谱

  走进许昱华家,许涛、程美玉两位老人脸上仍然是掩饰不住的兴奋。“这个冠军头衔昱华终于拿到了,这可是她最渴望的心愿啊!”说着,许昱华的父亲许涛从卧室里捧出了一大叠笔记本,热情地招呼记者:“来看看,这是从昱华学棋开始我给她作的对局记录。”五个笔记本,每一本都有几百页,每一页都记录了许昱华的一次对局,每一局都有父亲手写的蝇头小字,或点评,或讲述,或分析。这数千局的棋谱,既记录了许昱华的成长历程,也刻录了这位父亲深深的爱。

  “他啊,把对女儿的爱全放在心里,从小对昱华太严格了。”妈妈在一旁说。两位老人都是教师,听他们回忆,一家两代与国际象棋结缘还因为许老师年轻时的一次“被骗”。

  ■误打误撞学国象

  1975年底,当时许老师还在杭州市清江中学任数学老师,喜欢下围棋的他在学校里没有对手。有一天,一位同事对他说杭州市有一场围棋比赛,叫他一起去看看。许老师兴冲冲地跑去,一看,居然是国际象棋比赛,对这个他可是一窍不通。

  天生喜欢棋盘游戏的许老师可没有掉头离去,而是就地打听能上哪学棋。也就是这次,他听说半年后要举办杭州市的首次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回到学校后,他就在班上挑了四位女学生说要教他们下棋。从这开始,许老师白天抽课余时间去学棋,晚上就现学现卖给四位同学讲课。到比赛时,由刚入门的许老师教了半年的清江中学队,竟然获得了冠军。

  从许昱华来到这个人间开始,她就在爸爸教棋的棋盘前慢慢长大。

  ■真爱深藏严父心

  许昱华是一位性格内敛的知性女子,几乎所有了解她的人都会说,她外表柔弱内心却刚强,而且做事非常具有计划性。在与她父亲的这次短暂接触后,记者终于发现,许昱华的性格完全秉承了父亲。

  听两位老人说,开始教许昱华下棋时也没想到她日后成取得什么成绩,真正让许老师下决心培养女儿走职业道路还得从诸宸说起。在省里,许昱华和诸宸一直是好对手。到了1988年,她俩在温州下对抗赛,胜者可以去参加世界儿童比赛。这场对抗虽然下和了,最终去的是诸宸。就是这次比赛,诸宸夺得了儿童组的世界冠军。许老师一看,心想许昱华也一定行。“这么多年来,昱华和诸宸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你追我赶,才有了共同进步。”

  这之后,许老师对女儿的要求更严格了。在生活中,他要求女儿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做事要持之有恒。每天早上他都要许昱华早起锻炼,要是不肯起就会训上几句。

  在学习和训练上,许老师要求女儿的一些做法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有一回爸爸生日,在省队训练的许昱华特意买了只蛋糕,冒雨骑车回家送给爸爸。可许老师一看见她,马上就生气了,说她不好好训练。把女儿赶走后,许老师还在生气,女儿买的蛋糕也不吃一口。

  就算后来许昱华到了国家队,许老师对女儿还是一样的严格。1990年,许昱华对爸爸说,想乘飞机去成都比赛,爸爸就是不同意。直到三年后去印度尼西亚参加比赛,许昱华才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就在那次,她成为了我国最年轻的国际大师。

  ■如虎添翼得佳婿

  在中国棋院,国象队的许昱华和围棋队的刘菁八段是一对才子佳人型的情侣。两人都有爱看电影,爱听歌的习惯,性格上又属于相互弥补的类型。许多年来,两人低调的爱情成了棋界的模范。

  “刘菁这孩子真不错,对昱华好,对老人也孝顺。”妈妈程老师这样评价女婿。由于两人都很忙,婚事拖了好久,直到去年四月底,许昱华突然来了个电话,告诉妈妈想利用假期把婚事办了。

  今年春节,许老师一家终于和刘菁父母见面了。一大家子人一起在北京过了个欢庆年。由于许昱华已经怀孕,妈妈在北京呆了不少时间,就想为女儿多做几顿好吃的。

  对这次许昱华带着不方便的身子出征世锦赛,爸爸是非常支持。在他看来,一个人就该有这样的斗志。但在妈妈看来,她还是有些不放心。

  “女儿真的长大了。”二老说,“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这里边有刘菁的很大功劳。”确实,认识许昱华的几位记者都有同样的感觉,而就在前天,许昱华在浙江队的队友王文浩也说过相似的话。他说,许昱华的棋变得更积极了,有了一股子霸气。     本报记者 卢俊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