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与球场
卢卡申科1954年8月30日出生于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什克洛夫区一个叫科皮斯的村庄。他1975年毕业于莫吉廖夫师范学院,后又毕业于莫吉廖夫农业科学院,他的专业是历史、社会学与农工业经济学。
白俄罗斯人都知道总统卢卡申科最爱驰骋的两个“场”:一个是农场,另一个是球场。
他对农业和农活的关注和兴趣,可能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管理过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历有关。2003年,他解了总理根纳季·诺维茨基的职,原因是未能处理好拖欠农场工人工资的问题。
目前,白俄罗斯95%以上的农田为国家所有,可以解释他为何如此关心农业问题,不过,白俄罗斯人口中只有14%从事农业工作,而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产值也仅占11%左右。所以,卢卡申科也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农场上去。
农场之外,卢卡申科热爱体育运动,尤其是冰上曲棍球的一面为人所共知。看看他在白俄罗斯国内各大城市支持兴建的众多溜冰场就知道了。在他的支持者看来,这是他热爱生活、人性化的一面。有时候,这一面也可以成为一种外交工具。
2003年,欧洲委员会议会议长莱尼·菲舍尔访问明斯克时,卢卡申科避而不见,理由是他要去看一场重要球赛。“5万名球迷在等着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啊。”
据他的官方网站描述,卢卡申科喜欢体育,是因为他相信他在每日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巨大精神压力只有在全身心投入激烈的运动时才能获得纾解。除此之外,他也喜欢在繁忙政务间歇,抽空阅读;他对追踪科技领域的创新进展很感兴趣。
“爸爸”与“暴君”
如果说卢卡申科在农场和球场两个领域驰骋,是一种带给人和谐印象的融合,那么他在支持者和反对派眼中的形象却是反差鲜明。
西方主流媒体贴在卢卡申科身上的标签是“欧洲最后一个暴政据点”。此语出自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上任这些日子来,她受总统布什重托,一直在世界各国、尤其中东和东欧地区成员之间飞来飞去,推销美国的“民主”理念。
作为国家领导人,卢卡申科的执政作风一向强硬,也因此被形容为“铁腕”,西方国家更喜欢直斥“独裁”。对于这一点,卢卡申科倒是坦然承认,说那正是他的个人特色,并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必需手段。“你必须控制住国家,而首要的原则是不要破坏国民的生活。”
卢卡申科上台12年,尽管白俄国内受西方支持的反对派攻歼声浪不断,但多数民众仍认可他的政绩;失业率保持在2%之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长率高达7.8%。即使他是一些人眼中的“暴君”,却是支持者口中的“巴塔卡”(Bat’ka),这是俄语中的昵称“爸爸”。对白俄罗斯人来说,他也许是一个“严父”,但很多人意识到他担负着“养家”的责任,满足着这个国家1000万余人口中大部分百姓的温饱。
用卢卡申科自己的话说,他
是“属于人民的人”。
至于在国际上树敌众多,他的支持者认为那是他爱国的表现,尤其“不对美国卑躬屈膝”。19日总统选举投票后,为回应美国政府对此次选举的攻击,卢卡申科公开批评布什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明目张胆打垮一个国家,然后把人家的总统杀掉,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意料之中的结果
卢卡申科1990年当选为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这是他职业政治生涯的重要开端。他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是:他是当时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中,唯一对宣布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定投反对票的成员。
卢卡申科在1994年总统选举中的获胜,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个意外,因为他当时年仅40岁,政治经验并不丰富。但他当时的竞选口号打动了不少民众。他主张严厉清除腐败,建立廉政政府;维持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的稳定;反对私有化;外交方面主张与俄罗斯加深融合——总的来说,就是维护旧体制。苏联解体后,不少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体制骤然转变,适应不良,出现了治安混乱、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腐败横行等种种问题。渴望稳定的白俄罗斯人选择了卢卡申科。
苏联解体后,在白俄邻国里进行的暴风骤雨似的私有化进程并没有在白俄罗斯发生。到卢卡申科当选的时候,国民经济中仅有2%的成分完成私有化。原先非常倚赖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白俄罗斯在1991至1994年间,经济衰退了50%,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所以卢卡申科上台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而他首要的任务就是迅速稳定经济,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兑现竞选时候的承诺,包括把最低工资水平线提高一倍,恢复国家对价格机制的控制等。采取这些举措,并非没有风险,白俄罗斯毕竟只是个1000余万人口的小国,周围大多数国家正在走与它相悖而行的道路。
但卢卡申科清楚知道该和谁走近,白俄罗斯国民经济所需的重要资源譬如天然气和电力,全部依赖于俄罗斯进口,而并没有足够硬通货来支付这笔账单的白俄罗斯政府,与俄罗斯的关系唇齿相依。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是卢卡申科上台后一贯的政策。
反差鲜明的是,对于西方阵营,卢卡申科似乎立志作个“不受欢迎的人”。1999年7月,本应是卢卡申科4年总统任期到期之时,但通过1996年的一次公决,使他得以把任期延长至2001年。在当年9月9日的总统选举中,卢卡申科再次获得“压倒性胜利”,但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组织以及西方国家认为选举涉嫌不公,只有俄罗斯公开表示祝贺。
2002年底,先是捷克,接着是欧盟与美国,相继宣布拒绝向卢卡申科颁发入境签证。当时西方媒体评论说,这是西方国家开始在国际上彻底孤立卢卡申科的新步骤。
但是这些措施没有妨碍卢卡申科于2004年9月再次宣布举行公决,以决定是否取消总统只能连任两届的限制。当年10月17日,公决与议会选举同时进行,官方统计结果为近80%
的赞成票,这使卢卡申科可能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2006年3月的选举。公决的结果照样受到反对派和一些作为国际观察员的组织质疑,但无法阻碍卢卡申科的步伐。2005年10月,卢卡申科明确了他将参加选举的意愿,“除非人民对我说:卢卡申科,你必须停下来。”
他的主要对手是反对派联合推出的候选人、物理学家亚历山大·米林克维奇。从一开始,反对派尽管声势颇大,但外界普遍认为包括米林克维奇在内的几个竞争对手都斗不过卢卡申科。
“东西没坏,何苦修它?”
3月19日的选举结果证明,确实如此。反对派抗议依旧,西方组织怀疑依旧,但这个结果,却也在其意料之中。
官方计票结果宣布后,反对派阵营在明斯克市中心十月广场集会,落败对手米林克维奇对西方媒体大喊“选举不公”。抗议者在雪天里的广场安营扎寨逗留4天后,警察于24日凌晨出动,带走了部分抗议者,留下一些帐篷、毯子和反对派用来挥舞“自由”象征的红白色旗帜。清洁工很快把地面清扫干净。米林克维奇说,抗议者很“勇敢”,但卢卡申科的支持者很高兴看到那些帐篷的消失。
“他们待在这儿没什么意义,这场集会很愚蠢,”57岁已退休的纳塔利娅在现场对美联社记者说。
这名不愿引起注意而拒绝给出全名的卢卡申科支持者说:“我们过得还行。东西如果没坏,何苦去修它?”
这也许道出了卢卡申科取胜民意的背后原因。
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之后,一些有心人期待着“颜色革命”在相似背景的白俄罗斯重演,而卢卡申科似乎有意坚守“欧洲最后一个抵抗颜色革命的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