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时间,随着期货市场和现货交易市场价格跌宕起伏,曾经2800元/吨的白糖暴涨到5800元/吨。
居高不下的糖价给食品、饮料、乳制品等用糖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在国家投放储备糖及国际糖价市场的影响下,尽管国内糖价近期有所回落。但专家预测,国内糖价仍将维持在每吨4500元至5000元的高位,我国低糖价的时代已经结束。
糖价上涨释放诸多经济信号
糖价缘何一路走高?长期从事糖类经销的李维钧认为,我国糖价已形成国际国内、产区销区、期货现货交易市场联动模式,产糖大省“助推”糖价、场外资金大量注入白糖期货市场是造成糖价持续高位行走的重要原因。
李维钧算了一笔账:按照水稻价格1500元/吨计算,食糖的价格则应该在6750元/吨至9750元/吨之间;按照水稻价格上扬后达到1800元/吨计算,食糖的“合理价格”则将在8100元/吨至11700元/吨之间。
作为销区珠三角一带主要食糖采购商之一的冷云斐承认,对糖价的快速上扬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他说,从我国目前的食糖经营体制和居民消费能力而言,糖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8000元/吨至9000元/吨之间。价格太高肯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产生影响。
针对目前糖价处于较高价位且有继续攀升趋势的现状,根据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国家计划在已投放20万吨国储糖的基础上再投放60万吨国储糖,总投放量达80万吨,同时今年进口的古巴糖40万吨也全部投入国内市场。
进入3月初以来,国内各地的食糖批发市场糖价已经下调,目前大多维持在5000元/吨左右。这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已经奏效。但专家预测,由于食糖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糖价上涨最终的影响将是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增多,广大消费者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告别低糖价时代。
用糖企业面临高成本压力
事实上糖价的飞涨,已经让饮料、糕点等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大部分企业不敢按此比例提高售价,致使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
内蒙古正北食品有限公司的李忠亮表示,自从去年初糖价从每吨3000元开始一路飙升,今年初,包头精制白砂糖一度飙升至每吨7000元,超过去年最低价的两倍。企业生产成本也陡然猛涨,但若按此比例突然提高方糖批发和零售价格,消费者难以接受,咬牙硬挺的结果是企业赔本赚吆喝。
记者从2006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上获悉,厂商们认为糖价将回落20%左右,下游商品价格的小幅提升已成定势,但商家仍有利润空间。维珍(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尚华乐观地认为,他们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由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糖价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水平,但预计将在今年榨季后的11月份回落20%。糖占生产成本的20%至30%,这挤压了维珍的利润空间。但此类企业一向是规模效益,凭借大批量的生产销售获得利润,因此对大公司影响相对有限,所以公司现在并未过多地考虑成本因素。”
大部分企业表示,能度过目前的“艰难岁月”。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今年1至2月生产含糖饮料362万吨,同比增加24%。 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