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logo”这个词蕴涵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在不少奢侈品的背后,你都能找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值得细细体味,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奢侈品是对它所代表的文化的欣赏与肯定。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一再攀升让世界瞩目,但是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却一再受到质疑。曾经听说,某奢侈品中国区域的CEO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公开场合时这样说到:“中国客人有时尚嗅觉,有品位与眼光,与欧美同步。”但是,在转身的私人场合、讨论中国大陆市场计划时,他却嘱咐同事,要备足那些logo大、logo多的物品,并一再叮咛:“中国人还属于初级时尚消费,只要能对准他们炫耀性消费的喜好,就能轻松完成业绩。”
炫耀性消费,这个出自经济学家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的词,成为了中国人目前消费奢侈品现状的注解。
而在今年就将在杭州开店的法国大牌爱马仕虽然在中国的生意不断上升,但是他们的高层却曾经表态,并不打算在中国快速发展业务,因为一向低调的爱马仕觉得,在中国真正懂得消费奢侈品的人群还不够壮大。
2000年美国《标准周刊》的高级编辑大卫·布鲁克斯写了一本《天堂里的波波族》(BoBo's In Paradise),那时开始,“波波族”就迅速被当作对一个“新的社会精英的崛起”的最敏锐的描述。作为一个典型的波波族,他们口袋里有的是钱,却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主义;他们在高价商品面前毫不吝啬,但一定要买“有用”和“有意义”的东西;他们是热情的消费者,但消费的时候从不张扬。
波波族会买几十元的咖啡,或者几元的水,或者他们可以花500多元买一件没有任何印记的白T恤,但是必须体现这样的目的:在更简单的事物上,达到更精致的品位。
当然,在今天看来,真正追随无印良品的消费者也未必个个真正理解这样的生活。从经济学而言,logo的存在也是降低消费者寻找成本的一种方式——那是对品质的信赖。从这点来看,无印良品这个De-logo也是同样的。
有人说,当中国真正可以低调地消费奢侈品时,才是真正懂得奢侈品,也同样,当你可以由衷地赞叹并不贴有任何标志,却让你全身心舒适的装扮时,才是真正体验到了没有logo的精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