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的那一段时期,真是记忆犹新。”早些年就深受无印良品感染的陆小姐回想起自己曾经一再步入澳大利亚的超市,却一直误以为那些只有白底黑字的“no brand”产品就是质量上乘的“无印良品”,以致于一再购买时却让同伴大惑不解:“你经济特困难吗?”原来这些只是超市的自有品牌,事实上虽然有着“无印”的特色,却离“良品”还有些距离。
这是陆小姐记忆中的故事,她也从此坚信对于生活品:可以没有出处,但必须质地优良。
其实,或许哪一天在路边的小店,营业员们使劲向你推销那些印着大大logo的仿货说:“这些都是正品的尾单,价格又合算……”时,你会一不留神偏偏看上了一件并不知名或者并没有显眼招牌的衣服,并且发觉它的质量完全可以与那些仿货相媲美,那么,快速买下它也绝不是错误的选择。
Naomi Klein,这个被《泰晤士报》誉为“可能是三十五岁以下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士”在《No Logo: No Space, No Choice, No Jobs》一书中对品牌logo的批判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支持,在她看来,有不少超级品牌,在逐渐将生产加工程序放入发展中国家之后,logo本身的意义就在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