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小姑娘静静今年7岁了,她不太爱说话,一般不到迫不得己是不开口的。在幼儿园里,静静也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总显得比较不合群。
当我观察静静和父母的关系之后,就大概猜出了一些原因。静静的父母很爱孩子,但总怕她摔一下、碰一下,所以很少带她出去;有时静静刚开口,还没说上几句话,她的父母就猜出她的意图,而满足她的要求。
其实,孩子学说话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说话的愿望,二是接受足够多的语言信息。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太周到,那么孩子则会认为,说与不说都无所谓,他都能达到目的。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如果父母不爱带孩子到外面去,不让他和其他孩子接触,那么,他就可能接触不到多种语言信息。
从静静的情况来看,要三管齐下,才能让她乐意“开口”。
鼓励孩子多说话。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说话,不能因为嫌弃孩子说话费劲而替他表达,或是打断他的话语,甚至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无形中也是对他积极说话的鼓励。当孩子在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家长们不应该只是一个劲地加以指责,特别是不要说“连个女生都不如”、“哑巴”之类的话来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样只会是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更加退缩,就连爱说话的孩子也会从此变得更加保守。
父母示范。孩子善于模仿,所以父母的语言表达应该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在孩子的活动中,父母说话要做到口齿清楚、语音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练。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做到自然、大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的技巧。
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才会有话要说。家长可带孩子去超市、公园、商场等地方,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地方的人们是怎样用语言交往的,丰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孩子从中不但会学到更多的语句,还可以积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的经验和技巧。
本报通讯员 张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