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年初,我调进杭州工作后,我和我家的生活就融入了这座城市,也与钱江晚报紧紧联系上了。
那年,我家喜滋滋地添置了新家电——一台冰箱,想不到买回家一看,却是台别人已使用过的破冰箱。遂上街请了一位蹬三轮车的外地小伙子帮忙送回商家退换。小伙子朴实勤快,服务十分到位,还酷爱看书。通过接触,我和妻子对其很有好感,买破冰箱的懊丧心情也被他拂去不少。当晚,翻阅当天的钱江晚报,在“晚潮”副刊上读到几篇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心中油然升起动笔写写他的冲动。于是,我便在拥挤的小屋里写就了《蹬三轮车的小伙子》一文,次日便投进了邮筒。
真没想到,我与“晚潮”会这么有缘,此稿不久就见报了,而且基本没有改动。
从此,我们一家更关心、喜欢这份报纸了。
1994年年底,我家通过一个决议——结一个助学对子。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很快为我们联系到一名浙西山区的2年级贫困学生。此后,我们两家像是结了亲戚,年年都有走动。据此,我又在“晚潮”上发表了《希望从我做起》、《山区来信》等短文。如今,那孩子已长大有了工作,他家也告别了贫穷。但我们的关系仍保持着。去年,我女儿又与安吉一名山里娃结成了助学对子。于是,我家新一轮的希望工程又开始了。这是我近期准备写的一个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