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6版:竞技
3  4  
PDF 版
· 红旗漫卷启孜峰
· 陈爸陈妈:
· 陈思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红旗漫卷启孜峰
本报珠峰行动打响第一炮
  ■4月2日左右将奔赴珠峰大本营

  ■冲顶时间估计为5月20日左右

  本报讯 3月28日,上午9点40分,本报珠峰登山队队员陈思齐顺利登上海拔6206米的西藏启孜峰。在山顶,陈思齐和自己的高山协作一起展开了本报“珠峰行动”的旗帜。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站在6206米的高度,我知道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8844米的地球之巅了。”昨晚,回到拉萨的陈思齐兴奋地通过电话向记者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6206米,

  我曾轻视过它

  本次攀登西藏启孜峰,是本报珠峰登山队队员陈思齐和其他两名来自广西和海南的登山队队员进行的前期高海拔适应训练内容。在出发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个高度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谁也不是刚刚入门的新手了。

  “从最后的攀登过程看来,我们还是太轻视这次训练了。就说我吧,在这次攀登中,我的身体几乎遭遇了所有的高山反应,这都是因为我对攀登的困难估计不足。”陈思齐告诉记者,在第一天上启孜峰的时候,他估计这是一次很简单的训练,所以走得很急。当天回到营地,就出现了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山反应。“该有的高山反应我在那一天几乎都出现了,所以第二天我们马上调整了攀登的速度,身体状态才慢慢恢复了过来。”

  为了抗寒,

  我们进行“耐氧气训练”

  陈思齐告诉记者,在这次攀登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给艰苦枯燥的训练增添了很多乐趣。

  “刚开始在启孜峰大本营的时候,我们三个登山队的三名队员各自住了一个帐篷,后来大家都觉得太冷,就三个人挤到了同一个帐篷。这样一来,帐篷里的氧气明显变得不足,可是大家都不愿意独自待一个帐篷了。彼此就开起了玩笑,说就当这是‘耐氧气训练’好了。”陈思齐说这个训练可完全是在意料之外,但是乐趣无穷。

  站在前人遇难地,

  我看到“继续走”三个字

  喜欢攀登,是很多山友骨子里的特性,对他们来说,不断地攀登代表了无数的内涵——是挑战、是幸福也是痛苦。

  在冲顶启孜峰的路上,陈思齐和其他登山队朋友一起看到了一块纪念碑,曾经有山友在这里遇难。“别人都说我是‘登山狂人’,我喜欢不断攀登的过程。但是在有的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登山那么苦,为什么还要继续?每次登山的过程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特别是身体上。我也曾很多次对自己说,这次以后再也不再登山了,可却又总是停不下。”

  “在这块纪念遇难者的碑上,有‘继续走’三个字。看着这三个字,大家都没有说话。但是就在此时,我一瞬间没有了任何想放弃的想法。攀登,肯定会继续下去。”陈思齐说,这三个字给了他莫大的力量,不单鼓励他在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的状态下到了山顶,还将鼓励他以后的每一次攀登。

  本报记者 李 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