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八荣八耻历历在目
· 20块大洋一定要还
· 合理调解遗产纠纷
· 积点数领奖品
· 调解员宣誓履职
· 偷拿祭奠食物 保安管不胜管
· 回到童年
· 武林路菜花香
· 店主丢失爱犬 哭遍花鸟市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块大洋一定要还
跨越82年的“还债”故事
  ■本报通讯员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王磊

  

  上个世纪20年代借走的20块大洋,这个世纪还以1000元人民币。对这笔跨越82年的旧债,富阳的王炳良老人一直牵挂于心。不料想,刚还给陈家的钱,前几天又被陈家人送回到他手中。

  这其中,究竟演绎过怎样的故事?今朝是否延续着当年的情谊?撩开时间的面纱,我们回味的是前尘往事。

  借钱救了少年命

  1924年,王炳良9岁。

  那是个动荡年代,“生离死别”似乎是那个时代不变的话题,王炳良就是其中的不幸人。他是富阳直塘人,6岁丧母,9岁丧父,短短几年间,家就这样没了。孑然一身对一个孩子来说等于灾难,穷亲戚们也是家有难念经,爱莫能助。

  万般无奈之下,王炳良的二伯向另一个村的陈姓乡亲借了20块大洋。这20块大洋,同样是陈家人一分一厘省出来、血汗里泡出来的,放到现在可能无法准确估量它的价值。可在当年,它确实拯救了一个少年的命。

  从此,他们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亦步亦趋。从此,故事似乎打住……

  岁月沧桑未曾忘

  2006年,王炳良高龄91岁。几经岁月,沧桑爬上心头。82年前的那笔旧债和那份恩情,在他心中是否已随世事烟消云散?没有!

  81岁的陈胜嘉,住在距离直塘村1公里左右的新建村。他的爷爷,就是王炳良的救命恩人。当年虽说是借,其实与送并无分别,因为当时两家并没有立下任何凭据。他从未与王炳良谋面过,如果不是王炳良上门还钱,他将永远不知道那段往事。

  3月28日,临近清明节。王炳良托人寻到陈家,之后老人怀揣着1000元,由熟人领到陈家还“债”来了。

  王炳良是在去年突然想到还钱的。因为年事已高,再加上其他当事人都已过世,他的心愿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老人有自己的想法,选在清明节,或许能告慰在天之灵的父辈和恩人吧。

  为了这1000元,两位老人互相推让:王炳良坚决要还,陈胜嘉一再谢绝。

  “就当是给你爷爷的烧香钱吧,这么多年来,也该是我偿还的时候了,算是还我心愿吧……”

  面对老人的诚心,任谁都不忍拒绝。

  绵绵不绝是情谊

  看着老人满意离去的身影,陈家人互相问道:这钱到底是收还是不收?陈胜嘉开口了:“不能拿,不管欠不欠,老人的钱不能收!送回去!”

  于是,有了第二次的还钱。陈老儿子拿着这沉甸甸的1000元,走进了王炳良的家。

  再一次的推让,再一次的回忆,钱最终留在王家。当然,留下的还有绵绵不断的情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