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讲台前放映着一幕幕的幻灯片,全是宝宝待在妈妈肚子里的情景;讲台下则是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15分钟后,在几十位五年级的小学生中,有两位挺着肚子的女孩站了起来,步履蹒跚地挪到老师跟前,说:“没想到身上负重3.5公斤就那么累,在人多的地方还要好好保护肚子不受伤害,看来当妈妈真的很辛苦。”杭州大关小学老师王瑾笑着帮她俩解下绑在肚子上的米袋,继续给学生们讲解《生命的密码》。
从出生的小脚印到如今亭亭玉立的照片,一位男生甚至拿出一件自己婴儿时的小衣服,往身上比划,看得小学生们兴奋异常。“成长是喜悦的,可生命同时也是脆弱的,而且它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你们的亲人。”王瑾老师的一番话又让他们陷入沉思。
“这就是我校正在探索的新课题——生命教育。”该校校长朱玉林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例时有发生,并有低龄化趋势,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易地放弃了生存的权利?我认为,从教育层面上来说,大人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分数,学校教育也因而缺失了生命的光彩。”
杭州市教科所所长施光明对此表示赞同,并同时表示:“帮孩子回忆生命走过的每一步,这种做法很好。因为有回忆才有留恋,有留恋才会珍惜生命。但生命教育的指向不能光停留在珍惜生命这一层面上,更应结合孩子们的审美愉悦,扩大其在精神方面的内涵。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生命教育的不同的教学方式。”
本报记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