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9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新昌杨氏 隋代帝胄落深山
· 闺房惊现 针孔摄像头
· 乡村美食 百锅争鲜
· 小车失控 三死二伤
· 这个地下赌场像摆家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昌县下宅村全村400多户人家,大部分姓杨。他们自称是隋炀帝后代;他们祖祖辈辈供奉着祖先——
新昌杨氏 隋代帝胄落深山
■连线绍兴·本报记者 金毅 本报通讯员 邵肖梅
  在绍兴这方古老大地上,聚居着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之后。继上周记者报道了绍兴新禹陵村几千年来为大禹守陵的大禹后代的故事后,记者又闻知,在绍兴新昌县的大山里,还聚居着一群隋炀帝的后代。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了1000多年。

  昨天,记者从新昌县城出发,在盘山公路上约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在一片崇山峻岭之间,隋炀帝后代居住的双彩乡下宅村出现在马蹄形山岗上,犹如镶嵌在半山腰的巨大“燕窝”。

  一千多年,杨氏在此繁衍

  据史料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曾孙荣王杨白携韩妃逃难到会稽彩烟沥江三渡(今新昌双彩乡白王庙附近)。韩妃见这里一片大山没有人烟,绝望地跳江自尽,自此这条江改名为韩妃江。随后,杨白率子孙在新昌彩烟一带定居,至今已传承1400多年。

  在古村的一个池塘边,一位大伯正在钓鱼,一问,他姓杨,他说记不清自己是杨氏第几代孙了。在这位杨大伯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隋炀帝48世孙,下宅村党支部书记杨竹汀。

  杨竹汀说,下宅村的古村落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所以村民们建房,都自觉地跑到古村外建。古村有一道围墙,南门的都宪牌坊是下宅村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全由木头制成。在新昌,用木头制成的牌坊难得一见。

  牌坊前原有两块旗杆石,“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进门处是一口方形池塘;里面是五步金阶,上书尚书府、都困府、圣旨等字样。村里还保存着“七塘八井”等古迹。

  镇村之宝,16幅先祖画像

  据杨竹汀介绍,他们和附近的上宅村、回山乡杨氏后人都是杨白的后代,因此杨氏后人专门修建了白王庙、夫人庙,分别纪念杨白、韩妃。隋炀帝48世孙、特级地理教师杨岳生对杨氏家族历史颇有研究。杨岳生称,家史主要根据代代相传、流传有序的《思存祠杨氏宗谱》建立的。

  在杨竹汀家里,记者见到了14本杨氏家谱,记载了杨氏家族从公元618年到1947年的变迁史。杨竹汀向记者展示了村子的“镇村之宝”——16幅从宋朝到明朝历代祖先的画像。在历经600多年后,不少画像依然色彩艳丽。

  1998年,新昌县文保部门在白王庙立碑,介绍了杨白其人,并称,新昌县的一万多名杨氏俱为隋炀帝后裔。

  令下宅村人骄傲的还有村后的一片古枫树,其他村子的枫树都在村前,而下宅村的枫树则在村后。相传,这是祖先托梦,枫树在村之背,坐北朝南,可显帝王子孙的气派。

  保护与开发,是个难题

  由于地处深山,下宅村集体经济薄弱,大多数村民以采茶、种植白术为生。村子里原有40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古村几乎成了一座“空心村”。杨竹汀说,保护古村落不只是静态的修缮,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还要寻找更多的途径加以利用,比如进行旅游开发。但要将设想变为实际行动,对这个村来说,困难无疑不小。一是能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二是资金问题,三是开发的方式。另外,没有相关经验,也让下宅村开发旅游存在一些困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