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陈伟利
孩子是花朵,但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儿童的虐待与忽视并非少见。一项由省妇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预防对儿童虐待与忽视”的项目在我省展开。项目将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通过多部门参与,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并执行。
“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
近几个月来,杭州青少年热线经常接到类似的求助电话。以下是热线志愿者宋健男的回忆:
“我只想倾诉一下,如果你不方便可以不急着回……”
2月初的一个晚上,手机上突然传来这条短信,默念着这个眼熟的号码,宋想起来了,那是个17岁女孩,以前他帮助过她,也把电话号码留给了小姑娘,不知道这次她又碰到什么难题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爸爸总爱说脏话,有些真的很难听,在这种氛围中,我不知不觉也学会了些骂人的话。”
“爸爸对我的教育方式也是粗暴得很,不是凶着脸破口大骂就是打脸,那模样很可怕。而我妈妈只会抱怨,时不时说我这里做不好、那儿做不好。”
“我希望自己更优秀,人格更健全,起码也要做个知书达理的人。但你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真的很害怕自己以后成不了大事业,碰到什么事都用埋怨和暴力解决!”
小姑娘发现自己也在往这方面发展,而且和父母的关系也在向恶性发展,她无法与他们沟通,不想与他们接触,无奈之下,她想到了杭州青少年热线,于是发了短信想让志愿者帮帮她。
记者昨天还在省妇联维权热线记录上看到这样一条记录:武义一女孩,从10多岁开始被爸爸强奸,她一直忍着,今年已17岁了。三八节前后,被姨妈知道,姨妈便向妇联求助。
此外,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也为我们列举了这样一些事例:
2005年11月,温州一学校校长被学生家长杀死,随后该校又有学生持三角铁追打教师事件;
2005年11月,宁波一中学10位男生违反寝室纪律,被罚“裸奔”。
受虐儿童有很强攻击性
为开展项目,去年3月~4月,北京课题组对我省的804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让他们回忆儿童期的被虐待经历。
调查显示,儿童被虐待问题在我省并非少见。男孩容易受到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而女孩更容易受到性骚扰和性侵犯。
从调查中,有关部门发现,童年期的被虐待经历与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关联。与童年期没有被虐待经历的学生相比,有过多重被虐经历的青少年,他们总体幸福感明显偏低,而出现自杀意念的比例明显偏高。当童年期受虐待经历种类数超过7种时,抑郁和自杀的倾向反而下降,但他们参与打架斗殴的比例却陡然上升。
昨天,来自全国妇联的张颖说,儿童受暴力后,可能完全从人群中退缩、不信任别人,或者自尊心弱、自我意识低,对权威有不合理的反叛行为,对别人的攻击性很强。还有一点,那就是受暴儿童与父母关系很差,亲子关系恶劣。
浙江将建立儿童反暴网
昨天,浙江省妇联向这些儿童带来福音:“浙江省预防对儿童虐待与忽视”项目举行参与规划会。记者从项目部了解到,浙江作为全国三个执行地区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以学校为基础、以妇女儿童为主体、多部门参与,尝试建立对儿童虐待与忽视的预防网。同时,还将建立一个预防对儿童虐待与忽视的社会支持网络联盟,为受暴力伤害的儿童提供准确、及时的援助。
今年,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将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我省儿童暴力情况进行更全面的了解,然后联合学校、社区、公共机关等制订相关的干预措施,开发干预方法与策略,让社区、家庭的儿童暴力有所减少,受暴力的儿童能得到及时解救。
昨天一同来参与规划会的,有来自省人大、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民政厅、公安等多部门的专家,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制订出五年项目的规划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