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他认为影视界流行的“观众是上帝”论抹煞了人类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界限;“票房收视率至上”论抹煞了人类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炒作至胜”完全背离了真、善、美的价值准绳。他是北京几所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他是尖锐犀利的仲呈祥教授、浙江人文大讲堂第55讲嘉宾。
虽然年近六旬,仲呈祥依然非常忙碌,用他的话来说,生命的绝大多数时光消耗在屏幕前,平庸的电视剧看得越多,智商越低;与学术、艺术无关的事务会议开得越多,人的理性思维越愚钝;修理“八股文”时光越多,文字越“枯燥”。可就是这样一个把全中国不少电视连续剧都看了一遍的人,谈起文化,谈起电影电视,字字珠玑,让你叹服文学批评家的敏锐和一针见血。
西施是理性的西施
应诸暨市人民政府和浙江人文大讲堂的邀请,仲呈祥将在下周三在诸暨演讲《西施文化的历史美学品格及其当代启示》。仲呈祥笑着说,“诸暨我还没去过,对西施的了解其实并不如历史学家那么深刻,但西施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我最近在思考,她的魅力不仅仅在她的美貌,更在于她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进取精神。”
仲呈祥说,历史人物的西施和艺术形象的西施并不相同。戏曲、话剧、电影里面都曾有过西施的艺术形象,她的故事也基本上家喻户晓。但她作为文化符号,作为弱小越国的臣民,作为一个爱家乡爱故土的人,她为了越国的利益,无私献出自己的一生,让人钦佩。她不同于昭君出塞,昭君是代表了一个强大政权对邻邦的友善,有收服的意味;而西施嫁到吴国,更有忍辱负重的意味在里面,她身上所体现的女性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品格,更具忧患意识和理性光彩。
西施是一张城市名片
所以说,西施是理性的西施,而不只是感性的西施。在当下,文化的主流需要的不是止于感性层面的快感,而是在理性上的深刻思考。我们太多对时尚的宽容和放纵,而有意无意在过度满足受众视听快感中消解、弱化了人们精神上的反思。
仲呈祥说,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要有一个城市的个性和优势。城市因为有人才成为城市,而其文明的最高标准往往集中体现在这里孕育出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身上。西施是一位杰出的女外事活动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体现出城市的传统精神文化资源,她所产生的作用绵延至今,成为一张独具个性魅力的城市名片。
艺术要给人痛感
仲呈祥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而艺术的本质目的,是提升民族精神,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艺术作品不仅要给受众以视听感官上的快感,而更要通过受众的感官达于其心灵,令受众得到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提升人们的反思能力;而有的艺术作品却满足于“搞笑”,很有“娱乐至死”之嫌。
仲呈祥有些沉重地说:炒作升值,是一种文化悲哀。
本报见习记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