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连兴 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西湖西进了,再现的‘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等西湖全景,这两年我仔细游了个遍,我琢磨着也想给自家院子里的‘西湖’添点新景点。不过我家院子太小了,家里修了几十年的‘西湖’已经没地方‘开发’了。”这几天,家住杭州朝晖四区47幢的老人崔宏云,老在自家的“小西湖”前叹息。他想通过本报帮他完成一个心愿,在有生之年,再修一个全景“西湖”。
小“西湖”逐渐长大
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崔宏云老人,原是杭州一家丝织厂的工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迷恋上了盆景制作。那时,崔老伯居住在长庆街道窑瓶巷5号的旧宅里。1970年的一天,崔老突发奇想,想在家里建一个“西湖”盆景。于是,经过近十年的劳作,他在自家的院子里,用水泥、石块等做原料,建起了一个西湖的微缩盆景。不过,因受地方限制,当时的“小西湖”只有2平方米左右。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现在居住的朝晖四区,‘小西湖’的面积也扩大到了3个多平方米。”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的 “小西湖”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湖”了。
西湖旧景一应俱全
昨天下午,记者慕名来到崔老伯家,一睹他家“西湖”的风采。在弹丸之地的小院里,“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黄龙吐翠”、“九溪十八涧”等西湖主要景点,一应俱全。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欢快灵活的金色游鱼,让记者仿佛置身在西湖里游逛。
要说造“西湖”的艰辛,崔老伯说,这些景点最难造的是“三潭印月”,他先用水泥按比例浇好模型后,再将铝溶化倒入模型,取出后,再用锉刀锉,直到三个潭大小、形状一样。
“按老版西湖来看,我家的小西湖景点已经齐了。但这几年,西湖西进,北山路、苏小小墓、云栖、苏东坡纪念馆……西湖又添了不少景点,而我这里都没能跟上。”崔老伯指着自家西湖西边的位置如数家珍。“哎!就是场地太小了。要不然,我肯定也要和真西湖建设一同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