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发布
3  4  
PDF 版
· 浙江捧出“应急锦囊”
· 杭州气象 开出“休博在线”
· 燃气管网割接 4000用户停气
· 老年人乘车 尽量避开早高峰
· 短消息
· 杭州及时发布 食品安全信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捧出“应急锦囊”
我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昨发布实施
  发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昨天由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并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这部总体预案共6章,分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省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

  总体应急预案目的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浙江”建设。

  何为“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分四类四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的其他类型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十大原则要以人为本

  应急预案有十大工作原则,其中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人员的紧急行动;要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事件报告不超过四小时

  各地、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及时如实向省政府作出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变化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

  按事件等级启动预案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发生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应启动省专项应急预案或省总体应急预案,省级有关部门预案和有关市县预案必须启动;

  发生Ⅲ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应启动市级预案,有关县级预案必须启动,省级有关部门预案视情启动;

  发生Ⅳ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应启动县级预案,有关市级预案视情启动。凡省级预案启动,事发地市、县(市、区)和相关部门预案同时启动。

  预警发布分红橙黄蓝

  对需要向社会发布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发布预警。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波及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信息网络、宣传车、警报器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发布,对于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和政府应对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重点地区要加强治安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保证社会秩序正常。

  应急处置实行问责制

  实行应急处置工作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依法保障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预案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情况下,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本报记者 刘焜 祝荣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