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1版:财富·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中国放宽居民个人购汇
· 六项外汇“新政策”带来哪些效应
· 我省电话用户突破5000万
· 我们的手机十年
· 休博搭台 时尚做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大哥大”到“小玩具”
我们的手机十年
  ■本报记者 鲍亚飞

  

  十年前手机还是一种奢侈品,而上月底,我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43万,居全国第二位,短短十年间,手机已经从以前的重要家庭财产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杭州人方伟今年34岁,十年多时间他已经更换了近10只手机。第一只手机是NEC,机卡连号,“900开头的号码,办好后花了上万元,还是托了人才买到的。”1995年换成了诺基亚5110。“那个时候,只要是有手机的,一个个都拿在手上走路,吃饭时也会特地拿出来摆在桌上。”

  方伟还十分清楚地记得1996年去辽宁丹东出差。“拿着手机往大街上一走,回头率挺高。”他甚至记得连商店的服务员看到他有手机而变得格外热情。“当时,手机可能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手机逐渐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从单音变成了彩铃,从单一通话变成了现在的彩信、拍照、摄像、MP4,甚至能看电影上网,方伟更换手机的频率也不断加快。2003年到2005年,三年换了四只手机。身边的人也一样,最新的款式一出,就会有人趋之若鹜。

  和方伟一样,温州人郑晓雪在1996年也买了一只诺基亚手机,“6110型号的,8000多元。”说起十年前的手机她依然记忆犹新。她说,当时家里的财产最贵重的就是空调,3000多元买的,她还记得当时温州为数不多的商品房中价格最高的也只要1200元/平方米,“买了大哥大,第二天去上班,单位的同事都知道这个事情了。”

  现在许多手机用户月话费都在300元以内,这和十年前有很大差别。“因为当时手机少,所以总有人向我借用,有出差的甚至有相亲时用的。借的人多了,一个月下来话费有时超出1000元。”方伟说。

  而现在手机已经成了一种十分普及的生活必需品。2005年10月20日,浙大西溪校区一陈姓女生去文一路移动营业厅办入网手续,她成了杭州移动公司的第400万名用户。她说,寝室里其他3个女生共有5只手机,基本上带有摄像、MP3、彩信功能。“班里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发短信、听歌、拍照,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

  不仅手机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也在加快。“看到漂亮的手机就想换。”记者昨天在杭州上塘路通讯市场采访毛雯雯时,在银行工作的她说,今年过年时刚换过一只手机,现在发现一种滑盖手机很漂亮,售价1680元。“看看1000多元钱,换了也就换了。”

  省城调队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半年手机购买的平均价格同比下降13.3%,由此促动购买量持续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手机的更新换代加速,大约60%属于老用户更新换代。移动通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生活的快速变化:从价格上万元到一两千元,从单一通话到功能综合,从模拟到不久后的3G时代,手机之变的故事还会继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