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9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工作着、生活着、学习着是美丽的
· 陈学昭与“海宁潮”
· 工作着是美丽的
· 我的姑母陈学昭
· 在陈学昭家里作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陈学昭家里作客
  1985年5月15日和《文艺报》编辑晓蓉趁参加浙江省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空隙,去拜访陈学昭。陈老太太见我们推门进去,连忙从书桌边站起来,招呼我们在她身边座下。“我已等你们多时了,快吃了这梨子再说话。”她递我们每人一只梨子,说道,“晓蓉同志吃大的,月江同志吃小的。我向来重女轻男!”话音未落老太太先笑起来。在欢笑的气氛中,我们无拘无束地聊天。

  陈学昭已是满头银丝,步履蹒跚,但精力还相当旺盛,每天都在写啊写。当我们问起她,对自己写的书哪一本最满意时,她客气地说:“我写的东西都很粗糙。”她说对自己写的东西,总是矛盾的,有点爱惜,又有点不太满意。说到《工作着是美丽的》,陈老太太动了感情,这本书不仅仅有她自己的影子,也是在周恩来的鼓励和关怀下写出来的。”“没有周恩来同志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本书。”

  提起往事,陈学昭充满了怀念之情。她说,在延安,她曾是党校四部的教员。学员全是旅团以上干部,教师与学员中,就她一个是非党员,但大家都对她很好。黄炎培先生到延安时,毛主席邀请陈学昭参加接待工作。毛主席指着陈学昭对黄炎培说:“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这事,我们在前些年就听说过了。这是因为她在党校四部做文化教员时想出了一种能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方法。她班上的学员打起仗来个个是英雄,都是优秀的指挥官,但学起文化来却有点困难。他们用的语句常有不恰当,陈学昭改不胜改,后来她索性不改作业了,将学员做得相同的不恰当词句,一道一道摘抄在备课本上。第二天上课,就将这些词句抄在黑板上,请学员们自己来做。这样一来,学员们的热情就高了,发言踊跃,争着说这样改,那样改,学到的知识巩固了,学员们进步很快。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很感兴趣,于是陈学昭也就有了“教育家”的“头衔”。

  “年轻人寄稿子给你,你给他们改吗?”我们又提出一个问题。

  “我不改。我一辈子没有替别人改过稿子。”老太太回答很干脆,“不过,我看了人家的稿子后,总是在不顺的地方打上问号,或是写一点眉批,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改。这是从鲁迅先生那里学来的。1925年我在北京认识鲁迅先生。看见他就是在年轻人的稿件上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从来不替他们改。他只是鼓励青年人多写,多写,多写。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写就是多实践。”

  陈学昭的房间陈设简单大方。单人床,沙发,书桌,床头柜。在床头柜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茅盾同志1980年83岁时赠她的一幅七律,诗末写着“读稼轩集,1993年作,学昭同志指正。”全诗为:沉浮湖海词千首,老去牢骚岂偶然。漫亿纵横穿敌垒,剧怜容与过江船。美芹荩谋空传世,京江壮献仅匝年。扰扰鱼虾豪杰尽,放翁同甫共婵娟。

  陈学昭一边念这首诗,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给我们听。她又告诉我们,她那本《浮沉杂忆》取的书名,就是茅公给她的启发。

  “茅公了解我,爱护我,所以特地写了这首诗给我。读了这首诗,我想起了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在海宁钱塘江江边,钱塘江边有一种小虫,这种小虫很顽强,每逢大潮来时,它们在江面上漂浮,一忽儿被大潮埋到水底,一忽儿又跃上浪尖,不会淹死。我活了近80岁,经过了一个一个磨难,还留下这条老命,真有点像故乡那种不知名的小虫。” (作者系原《衢州日报》副总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