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
给中国带来什么
■科学
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长篇政策分析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在学科布局、组织机构调整、重大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探讨了在中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在人力资源、历史使命和目标集中等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
文章的三位作者分别是俄勒冈大学的Richard P. Suttmeier、俄勒冈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的曹聪、纽约州立大学的 Denis Fred Sim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了部分资助。
井冈霉素合成研究
有突破
■科技日报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密切合作,成功克隆了具有重要农业应用和经济价值的抗生素农药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从27个基因中定位了合成井冈霉素所需的8个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细胞》系列期刊之《化学生物学》2006年4月期上发表。
躁郁症可能与线粒体
功能障碍有关
■新华社
日本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动物脑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引发躁郁症。
躁郁症是一种时而忧郁、时而狂躁的双极型情感疾病。日本理化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在18日的《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科学家改变了小鼠的基因,使它们脑神经细胞内的线粒体出现功能障碍。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正常小鼠一般在周围光线变暗后活动,一旦周围变亮就会安静下来。而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小鼠一反常态,不等环境变暗就出动,在黑暗环境变亮后仍然活动,这种异常的举动类似躁郁症患者失眠的症状。
躁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不详。研究小组的领导者加藤忠史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躁郁症发病与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的观点,上述研究结果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