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段话是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名言,从2003年至今,他一直在呼吁国家设立“阅读节”。
4月23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值此之际,中国阅读学会、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阅读行动和知识创新”研讨会,希望培育更多的读书人口,营造校园的书香。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说,由阅读缺失所造成的后果是始料不及的,也是无法估量的。目前,浙商大正在筹备学校的阅读节,要倡导阅读的风尚,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语言文字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大学已经有了本校的读书节,如复旦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师大等。
在研讨会上,人文学院梁春芳教授讲了她在教学中的亲身感受。2005年,梁教授开设了“畅销书与阅读时尚”的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任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生的阅读范围过于狭窄,大多关注的只是专业书刊和网络阅读,其次是休闲、娱乐和时尚阅读。而对于经典阅读包括应当在中学时期完成的中外文学、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一片空白,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经典阅读的经历。面对这种阅读缺失的现状,梁春芳教授感到“震惊”,也引发她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更是发出了非常激进的声音:“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他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阅读先行,阅读重于写作,同时提出全国高校迫切需要开设阅读学课程。
而阅读行动和知识创新究竟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说,无论是科学的“想像力”还是“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弄清现有的东西”的坚实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一个过程,它的起点在于阅读行动。
与会者当中,还包括许多正在校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都对于自身目前的阅读现状不太满意,因为网络阅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质量并不高。因此,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家指引,使他们能够在经典阅读中获得人生发展的新动力。
本报通讯员 陈国利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