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本报记者 韩兢 孙连兴
灵车缓缓开动,亲人们失声恸哭,而盛静霞老人的在天之灵应该是宽慰的。昨天上午,她实现了和已故丈夫蒋礼鸿的约定:一起把遗体捐献给国家。这是他们20年前的约定。同时,他们也是浙江省内首对捐赠遗体的夫妇。
蒋礼鸿先生,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敦煌学家,原杭州大学教授。他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1995年故去。
而刚刚去世的盛静霞老人则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在浙江大学从教30多年,桃李满天下。
他们的儿子蒋遂说,站在灵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见照片上老母在朝他笑。母亲看上去这么温柔、这么慈祥,90岁的她好像只有70岁。一位医生曾说,这位老人的精神境界肯定很高。
追悼会上,最令人感动的则是盛静霞老人和蒋礼鸿先生相伴50多年的真挚情感。
20年前 他们有个生死约定
今年2月14日是盛静霞90岁生日,这个时候,她没有想到怎么祝贺,而是拿起了笔,颤抖地写下曾经和丈夫蒋礼鸿先生的约定:“逝世后,将遗体捐赠出来用于医学研究。”此时,她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她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
与丈夫的约定是20年前。儿子蒋遂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倡议市民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母亲知道后,就来说服父亲。于是,他们两老就立下约定: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来。”
他们决定把遗体捐赠出去的豁达,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蒋遂说:“母亲当年对父亲捐献遗体的事情非常坚决,死后连父亲的骨灰也没要。”受父母影响,蒋遂也坚决地遵从父母的心愿。1995年,蒋礼鸿先生因肺癌逝世,把遗体捐献给了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
诗词相和 神仙伴侣50年
生前,盛静霞和丈夫蒋礼鸿都是大学教授。他们一个是古典诗词的女教授,一个是钻研语言学和敦煌学的大家;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一个是治学严谨的大师;一个是温婉纤秀的江南美女,一个是气宇轩昂的江南才子。
儿子蒋遂回忆起父母相濡以沫的平静生活:“每天早上,父亲为母亲叠被、倒痰盂,会为母亲沏上一杯茶。而父亲看书时,母亲就不断地为父亲续水。晚饭后,他们两老携手沿着杭大路散步。夕阳下,他们悠长而和谐的背影是杭大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蒋礼鸿去世时,盛静霞的镇静让人诧异。而直到儿子看见母亲写的一首小诗时,他才恍然意识到母亲深埋在内心中深刻的孤寂。诗歌是这样写的,“茫茫遗体早无踪,犹有衣冠向晚风。何日碑头朱变黑,云阶月地会相逢。”“独舞孤飞也无妨,穿花弄影自成双。无情有意来相伴,似慰幽人莫断肠”。
盛静霞的房间里一直摆放着蒋礼鸿的遗像和他写的书法。蒋礼鸿刚刚过世时,她写了一篇《含泪写金婚》,又写了一篇《回忆点滴》。她仿佛把自己与老先生的一生都托付在这两篇文章里。常常,她感到自己根本不能完全描摹出他们的生活,他的身影。她写道:“相处50年,似乎该写下来,至于我这支拙笔,当然是不可能描绘出他整个丰神气质的。”
母亲过世后,儿子蒋遂始终无法忘记父母这样深刻的爱情。他把自己手机的铃声换成了“梁祝”,把灵堂的音乐也改成了“梁祝”。音乐中,他期盼着父母化蝶而去,双宿双飞,获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