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大讲堂
3  4  
PDF 版
· 西施文化门外谈
· 现场语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9日,应诸暨市委、市政府之邀,在首届西施文化节暨第五届中国(国际)珍珠节开幕之际,浙江人文大讲堂走进诸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仲呈祥作了题为《一个美人和她所代表的城市》的演讲
西施文化门外谈
本报记者 陈骥 整理 王颖 摄
  像我这样一个丑的男人是没有资格来讲一个美人和她所代表的城市的,对西施文化感悟最深的,是生活在吴越大地上的人民。如果硬要赶鸭子上架的话,那我只能说是“西施文化门外谈”——一个门外汉学习西施文化的肤浅体会。

  杰出人物集中体现着文明的最高成果

  我要先说说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为何诸暨市委市政府要打“西施”这张牌?

  我认为,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文化世界里集中体现着这个城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思想的最高成果,艺术的最高成果、思维的最高成果。

  西施这位来自民间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浣纱女,历经2500年历史的考验,愈益显现出夺目的政治光芒,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美好的人性深度。西施文化历经2500年历史的锻造,愈益显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文价值。

  一个地区必须自觉高扬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才能走向全国并进而走向世界。物质生产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精神生产也同样如此。对西施文化这样的精神资源要倍加珍惜,要善于发掘,要实现在当代条件下的最佳配置。

  西施文化的当代启示

  诸暨历史有过许多名人,为何单选中了西施?这是因为西施文化的个性魅力和人文价值是可以叫响的文化名牌。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先生对此做过解释,他认为有价值的历史都能通向当代,都能引起现实的思索,都能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应该站在当代的角度去反思历史,这样才能激活历史,使历史变成当代有用的东西。

  现在,对西施活跃于其间的“有价值”的这段历史,人们总是反复把它搬上舞台、荧屏、小说。比如说,今年央视就有两部电视剧是关于这段历史的。为何央视下属的两大影视机构都关心这段吴越之争?因为从勾践、夫差、范蠡、文仲身上,特别是从西施身上,他们发现了有许多可以通向今天的东西,有许多吸引今天观众关心的东西: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热爱故土、热爱家人、舍生取义、自强不息,追求精神与人格的完美,等等。而这些东西,经过提炼与升华,在今天仍然是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中华民族更好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当然,吴越之战只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在“春秋无义战”的背景下去讲。

  想到国产大片的人文缺失

  西施文化不仅是一种感性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性的、反思的文化,是一种出思想出忧患的文化。西施的美,突出表现在她对越国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思想上。

  北京大学的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有一次与大学者熊十力的先生的对话。熊十力讲:他担心以后会思想的人不多了。这种担心是很有远见的担心。西施文化最宝贵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善于思考的反思能力。在今天,我们确实在某些文化精神生活中,对这种民族的善于思考的反思能力,已有所淡忘。比如,某部国产大片号称投资3亿多元,还进军奥斯卡,许多人买票看过,都惊呼上当。一查,投资主体绝大部分是境外资本,哪能称是国产大片?按市场法则,谁投入谁分账,赚了2亿多元票房,投资的洋老板笑嘻嘻地说,我赚了钱怎么叫你们赢得了市场?是通过炒作洋老板把中国百姓的钱给赚走了。最要命的是这部片子编造的故事远离时代和民生。

  无独有偶。王蒙也说过一件往事——夏衍久卧病榻时,他前去探望,恰逢老人正听完胡绳写的论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文章。夏公说:“我真担心今天的青年作家们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真是不幸而为夏公言中了!所以后来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由夏公的担心说到国产大片》,对这部国产大片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中国百年电影有票房奇迹的真正创造者,那就是蔡楚生先生。他的《渔光曲》连映了84天不衰。上世纪40年代,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了3个半月。在当时的战争环境里,观众达到了71万多人次!这票房是怎么来的?蔡楚生年轻时曾搞过唯美主义,拍过《粉红色梦》等,结果失败了。但他不怕批评,善待批评,从善如流,匡正了创作路线,立志要应和着时代的脉搏,反映底层民众的声音。《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平民抗日的呼声反映出来了。它是票房奇迹的创造者,靠的是反映时代、反映平民的心声。

  再看选演员,蔡楚生是怎么选的?他选白杨,选上官云珠,因为她们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有生活积累,同时有艺术准备,所以成功了,而且培养造就了大演员。而现在有的国产大片选的题材,远离时代,脱离民生,随意编造,杜撰“卖点”;选演员,是选人气,有的只要能炒作起来,不管适不适合都上。所以,我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想起了蔡楚生的“票房奇迹”》阐发自己的这种感悟和思考。

  王元化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艺术倘若也像股票一样,靠炒作来提高价值,陷入市场化的泥沼,那是艺术没落的开始……商业手段虽然可以把它炒得热火朝天,却不能改变真善美的价值法则。”这是至理名言,值得深思。

  西施文化的主要历史价值

  西施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历史价值?

  第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家乡被践踏之时,在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蒙受苦难羞耻之时,一个美丽的弱女子挺身而出,肩负着复兴故土拯救乡民的神圣使命,忍辱负重,远走他乡,毅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利益,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当然,这是因为楚国来了范蠡,举荐了她,培训了她,让她负担起神圣的使命,去迷惑敌方国君。有人说西施是古代的女间谍,我更愿意尊称她为杰出的古代女外事活动家。

  第二,西施10年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给了越国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的时间。我认为,西施的这种精神,又可以经过提炼与升华成为今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不是硬套。可以说,西施正是以这种精神,积极参与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越王勾践、文仲、范蠡的复兴越国的改革创新大业。诸暨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前27位,还需要继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争取名次更加靠前。我认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之间在和平发展的背景下的竞争,归根结底,比的是文化力。

  由西施文化说到“超女”文化

  历史证明,迄今为止古今中外最有价值的人类文明主要不是积累在荧屏上,而是在图书馆里,在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文化名著上,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名著上。一个人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从这样的文明成果里面接受营养,再经过勤奋实践,那么这个人就会聪明起来,智慧起来,他就会慢慢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但是如果像我这样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剧上,尤其是大量看平庸的电视剧上,那情况就正好相反。我甚至极端地直言:平庸的电视剧看得越多,智商会越低!两者是成反比的。缘由就是因为它占用了你最宝贵的本应用来学习书籍文化名著的时间。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电视由于是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它跟文化结缘之后形成电视文化,与艺术结缘之后成为电视艺术,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最广的覆盖面,最强的渗透性,最多的观众,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功不可没,这是它的优势。一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如果它的收视率有十个百分点,那么意味着它有1亿多观众,书籍就做不到了。

  但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优秀的书籍文化。书籍文化以文学语言为载体,是平面的,着眼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对应的丰富的空间联想,以完成鉴赏。如读《红楼梦》,大观园和太虚幻境都要靠读者透过曹雪芹的语言描写来想像完成。看电视剧《红楼梦》就不一样了,一切都形象地具体化在荧屏上,它以视听形象影视以具象为载体,着眼于观众的视听感官,只需要观众对应地产生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尤其是那些一味搞笑娱乐的作品,往往止于视听感官的快感和刺激感,不能通过快感达于心灵,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由快感而升华为美感。这样,久而久之造成人的思维钝化。艺术绝不能止于快感,应当追求美感,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不是有人在批评“娱乐至死”吗?这就会让我想起时下炒得沸沸扬扬的超女现象。今天的超女能与西施比美吗?尽管有人认为,超女现象值得深思,它给电视与观众的互动创造了经验,甚至说成是民众文化权益享受的民主演习,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两者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效果是反向的:一个是理性的深沉的,一个是感性的浮躁的;一个是反思的忧虑的,一个是忘情的痴迷的;一个是奉献的负责任的,一个是享受的宣泄的……娱乐是需要的,但总不能弄到只知快乐而不知为什么快乐吧?我想起了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里的两句话:“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事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务枯淡。”愿我们大家,以此自勉。

  人性、物质与精神

  西施文化在人性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作为一位来自民间的女性,西施身上有三点非常宝贵:一是讲道德自觉,二是讲人性尊严,三是有社会责任感。西施是理性的西施,她没有停留在物质层面,是一个真正可以大写的人。今天,一些人常在物欲面前丧失了斗志,丧失了理想和精神的追求。这是一个关系未来的重要问题,不可粗心大意。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思想家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也不能不承认它给人类留下了负面的影响: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人类自然生态环境,这已是人类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上世纪迅猛发展的信息革命,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勿庸讳言,带来了人类人文生态环境的某种破坏,人文精神的滑坡、道德的失范,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严峻课题。所以,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大科学家,曾云集巴黎商讨,共同发表了《巴黎宣言》,认为人类应当回到2500年前的东方圣人孔子那里去讨教。这是极为深刻的。差不多与孔子同时的西施文化,其重视精神自由与健康人生的内涵,应当视为今天抵御人文精神滑坡、道德失范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现在,为什么有少数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人文生态环境为什么遭到某些破坏?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失范、思想滑坡?就是这些人处理不好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有种现象:当视听感观的刺激感越强烈时,这个人的反思精神、痛感承受力就越削减。过度的感性快感享受,会削减弱化理性的精神痛感和反思能力。诚然,我们今天的时代与西施所处的“春秋无义战”已迥然相异,但民族的反思能力至关紧要。历史反复证明:有两种文化可以瓦解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一种是专制文化(如西方的监狱文化和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还有一种就是“娱乐至死”的文化,它可以弄得一个民族只知道笑而不知道究竟为何要笑!这是需要备加警惕的。

  西施文化的美学价值

  大家都熟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西施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美学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施文化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充满了主客观统一的辨证思维,讲清楚了美与生活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话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话是一个意思,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西施作为美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情人,即审美主体的“眼”去鉴赏,才会真正成为西施的美的形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