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 庄小威: 34岁的哈佛美女教授
· 走进微软“未来之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庄小威: 34岁的哈佛美女教授
  ■庄小威

  1972年生于苏州。1987年,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

  大学少年班。1991年本科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

  理教授。5年后的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

  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南方人物周刊

  

  庄小威长得有点像传说中的花木兰,英气逼人。美国加州6年的水果滋养,给了她好皮肤;分子世界的趣味,让她一点一点绽放出美丽来。

  回母校科大作精彩演讲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很记得87级少年班的这个女孩子,记得她在2003年10月19日回母校做的那场高质量的报告会,当时她刚拿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报告的题目有点拗口,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但庄小威“讲故事”的方式让外学科在内的所有听众都听懂了。

  如讲到流感病毒侵入生物细胞时,她在台上走来走去,模拟分子运动的情形;她还模仿病毒对细胞说:“我在这儿,让我进来。”“病毒如何进入呢?我来告诉你。”她带领大家由浅入深渐入主题。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这要拜跨学科所赐的灵感。1997年之后,她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时,才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

  首次记录病毒各阶段过程

  2001年,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站在世界最前沿

  50万美元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因此向她垂青。她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女性。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也代表中科院给庄小威发去贺信。

  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5年3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基本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庄小威和科大校友骆利群榜上有名。

  34岁做了哈佛正教授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正教授,34岁的正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从小一心多用成绩却优异

  庄小威的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她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保有了强烈的动力。

  庄小威的父母退休前都是中国科大教授,母亲朱仁芝提起女儿,心满意足:“小威没有上过幼儿园,拼音识字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教的。小威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初中时,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都拔尖,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

  少年班同学毛珺婕回忆说:“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

  科研从不轻言放弃

  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7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在庄小威的字典里,动力、眼界和深度思考是三个关键词。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只要科研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性别、国籍都不是关键。”庄小威建议后晋同行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课题,在研究时,务必深思,杜绝肤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