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故人
3  4  
PDF 版
· 寻找彭加木
· 资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找彭加木
  这些日子,一个名字重新回响在我们耳边:彭加木。

  20多年前,身为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他,为了帮助受困沙漠的探险队寻找沙漠中水源,独自外出再没有回来。20多年后,一具出现在当年彭加木失踪沙漠中的干尸又引起了纷纭猜测:这真是彭院长吗?

  但无论如何,彭加木这个名字重被提起。和这个名字一起重新让人们想起的,还有当年的这些科学工作者的顽强精神。

  普通村民

  发现沙漠干尸

  刘学仁58岁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老都老了,居然还成为新闻焦点。

  一切都要从2005年4月16日这天说起。刘学仁是甘肃省敦煌市七星镇南台堡村人,在这天,他和村里的9名村民去寻找新的旅游景点。

  就在走到库姆塔格沙漠八一泉南13公里的梭梭沟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发现一具男性木乃伊:“木乃伊当时趴在一丛红柳下,左手臂努力前伸,想要抓住什么东西或者很饥渴的样子,身旁还有一根拐杖。”

  当时,刘学仁发现这具木乃伊后,就想把他运回去,因为如果运回敦煌就可以卖给博物馆,拿到一笔钱。于是,他们把木乃伊努力前伸的胳膊放回去,装进吉普车。

  车子走了约23公里后陷进沙里,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同时又感觉干尸发出的臭味实在难闻,刘学仁等人便下车把干尸放在一个沙坡上,并进行了简单的掩埋。

  回去后,刘学仁他们也没多想。只是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发现干尸的事情透露给了兰州沙漠研究所。

  从此,这具尸体,引发了是否就是彭加木的众多猜测。

  DNA

  将最终判定“是非”

  按照刘学仁的描述,这具干尸的头发是骆驼色。他一开始认为,这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放牧人。因为如果是探险队员或者旅行者,身上会带有物品。

  不过,干尸的发现地点,距离彭家木失踪地——罗布泊东岸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也许这具尸体就是彭加木的说法,也开始不胫而走。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把干尸运回,并派出了中科院的专家组和探险队开始详细调查此事。

  有消息认为,干尸有可能是彭加木,因为经过中科院一些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等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后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之人死亡时间距今30年左右,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死亡时的年龄在52岁至55岁之间,系短发。彭加木26年前失踪时年仅55岁;他的身高就是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出走时留短发。这些特征都互相吻合。

  不过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他们的分析也有道理:干尸的位置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约50公里,当时55岁的彭加木已经被查出身患癌症,他的身体支撑不了走这么远。更何况失踪的时候,正是罗布泊六月炎热天气,彭加木仅仅带了两公斤水,根本不可能在沙漠中坚持走那么远的路,其中还要翻越几十座高高的沙梁。

  双方的意见都只是基本的推断和猜测,目前,DNA检测技术已经应用在判定中。在两个月之内就会有最终结论。

  彭加木是谁?

  彭加木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可能还有印象。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小,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

  23岁的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工作,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

  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后来,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长。

  1980年5月上旬,彭加木奉命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到了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基本用尽。带队的彭加木心情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不过,他们依靠途中发现的一小片草地的指引,终于顺利穿过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

  独自找水终告失踪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开始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他们想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然而,走到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三辆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几乎耗尽。他们当时的位置是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除了就地找水之外,晚上考察队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继续找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考察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们有的回帐篷休息,有的在看书。而彭加木在外面徘徊一段时间,决定独自一人去找水。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彭加木留下的纸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位科学家的身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