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这是外乡人的称许;“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这是宁波人的自诩。宁波沿江面海,地少人多,当地百姓历来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世上商人千百万,为何宁波人能胜出?究其原因,我以为至少有如下五条:一为和气;二为智慧;三为坚韧;四为诚信;五为帮衬。
宁波人言语石骨铁硬,待人却是相当和气的。宁波人敬客,酒一定要倒得“满进格出”为止。见到亲友,第一句话就是“侬饭吃过勿,没吃过阿拉屋里厢吃”。我最早知晓的一句宁波话就是“下饭呒犒,饭要吃饱”,那还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抗战时我母亲逃难避居在龙泉金沙寺,隔壁住的是一位和善的宁波老太。有时口粮不继,母亲便常带了两个儿女到邻居那里蹭饭。老太太每次都是笑脸相待,挂在口上的,就是这句宁波话。中国儒家文化向来强调“和为贵”,商家也崇尚“和气生财”,宁波人是深谙此道的。
宁波人普遍重视教育。“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要改变现状,惟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宁波商人闯荡江湖,吃的苦头多了,更是注重对教育的捐助和支持。1899年,“五金大王”叶澄衷集银子10万两,在上海虹口创办“澄衷蒙学堂”,成为上海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洋学堂”。到192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在上海创办学校达10所,招收学生数千人。所以,宁波人经商,与别地从小就浪迹天下、鸡毛换糖般的原始交易有明显不同。宁波人在未下商海之前,一般都接受过比较正规的文化熏陶,腹有诗书商自通。
商场如战场,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宁波人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深知坚韧的重要:“蜒蚰蛳螺上宁波,只要日脚多”。宁波人初到上海时,往往也是小本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咬紧苦胆”,百折不回,吸取别人长处,壮大自己实力。“刀快不怕头大”,宁波人将自己这把入市之刀磨得雪亮飞快,在商战中所向披靡。
经商之人,最怕不讲信誉。宁波人“上半夜忖忖自家,下半夜忖忖人家”,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很少做不守信用的买卖。宁波人办事认真,大人从小要求小顽“分嘴分榫”,即做事要像木匠打家具那样,卯眼和榫头分毫不差。宁波人的这种做品,可谓提早与现代社会接了轨,因此深得西人赞赏。旧时上海滩很多洋行喜欢雇宁波籍员工,恐怕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商海风云诡谲,陷阱遍布,宁波人知道,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靠个人单枪匹马是行不通的。“跑过三山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宁波人很注重乡里乡亲之间的互相帮衬。常年在外经商的宁波人,通过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结成了互相帮衬的商业群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宁波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