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媒体作了《4月23日,书香弥漫全球》等煽情的文字。作为一个读过一些书并且直到今天还在断断续续读书的人,我感到有些脸红。这种脸红首先源于无知:4月23日,真的是读书日吗?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居然不知道这么个重要的日子!不知道是从前媒体忽略了,还是上学的时候老师忘记了没有教,反正对于这个概念,我的脑子里糊涂得很。
那么,这个日子真的是读书人的节日吗?这么一想,随即冒出两个字:扯淡。
中国眼下的读书市场和目前其他消费市场差不多。那就是:读书的不买书,买书的不读书。
我要说的,是书本身的几个问题。
记得从前要找有权有势的人办点事,感觉送钱太可耻,于是买了书送去。可是到了人家的书房一看,傻眼了:一排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主人也不怕我尴尬,就直接说了:看了没,这么多书,我一本都没有读过。
中国的读者和作家,其实都是很可怜的。作家之所以可怜,是因为稿费不高、无法养家,版税就更不要说了。中国除了顶级的大腕之外,想靠写东西养活自己,实在非常之难。这其中的原因,与版权保护不无关系。
中国是一个盗版书横行的社会。因为盗版厉害,所以很多作者拿不到多少银子。也因为盗版厉害,出版社出书一般把价格定得都很高(原因似乎很简单,一次性)。这样,作家写书,玩票的多,专业的少。市场很难养活一般作者,尽管这个市场很大。
读者的不幸,同样来自于盗版。固然盗版书便宜,然而错字别字很多。想看点专业类的,盗版商一般都没有做。而书价本身,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高得离谱,于是书就没有得读。这样的市场,长期地看,也培养不出好读者。
造成书的价格高涨的,显然还有体制的原因。书号是专有的,不许买卖。因此,出版商必然要花大价钱搞到书号,这部分费用就被转嫁到读者身上了。
因此,要让普通人读得起书,至少必须做到两点:其一,打击盗版、维护作者权益;其二,全面开放出版市场,以降低中间环节的浪费,保护和培养读者。
只有这样,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读书日才是读书人的节日,而不是出版商和出版社的节日。